《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15:57

唾来不拭如师德,怒至无迁不子颜。

浅眼方知有沧海,恶声宁复到薇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唾来不拭如师德,怒至无迁不子颜。
浅眼方知有沧海,恶声宁复到薇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礼貌之人的愤怒与无奈。诗人形容他像老师一样,受到不敬的对待却无心去拭去污垢;即使愤怒至极,也不会向不尊重自己的人低头。诗人意识到世事的复杂与艰难,如同在广阔的海洋中,只有浅薄的眼光才会觉得简单。面对恶劣的声音,他宁愿不再回到薇山。

注释

  • 唾来:指口水吐来,比喻遭受侮辱或不屑的态度。
  • :擦拭,清理。
  • 师德:老师的道德修养,指对学生的教导与尊重。
  • :迁就,妥协。
  • 子颜:子颜是孔子的字,指以脸色示人,象征尊重他人的态度。
  • 沧海:广阔的海洋,象征复杂的世事。
  • 恶声:粗俗的言语或恶劣的声音。

典故解析

  • 薇山:可能指的是一个隐逸或安静的地方,暗示诗人向往清净的生活。
  • 师德:提及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反映古代重视师道的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而富有哲理的诗风著称。生活在一个注重文人的时代,诗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与他人发生不愉快的交往之后,表达了他对不礼貌行为的不满与对自身情操的坚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愤懑而不失冷静的情感,诗人通过对不礼貌行为的控诉,表达了对个人尊严的捍卫。开头的“唾来不拭”象征着外界对他的攻击,诗人没有选择反击,而是选择内心的坚守,体现出一种高尚的师德和气度。这种克制与忍让,使得诗人更显得高洁,而非沉浸于愤怒之中。

接着,“怒至无迁不子颜”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怒,他的愤怒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其道理与立场。诗人虽然感到愤慨,但并不愿意与对方同流合污,显示出其人格的独立和高洁。最后两句“浅眼方知有沧海,恶声宁复到薇山”则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诗人意识到那些肤浅的看法与恶劣的声音无法影响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宁愿远离这样的环境,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高尚。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唾来不拭如师德:遭遇侮辱,保持沉默,强调师德的高尚。
    • 怒至无迁不子颜:愤怒到极点也不向恶人低头,表现出坚定的态度。
    • 浅眼方知有沧海:只有肤浅的人才会觉得世事简单,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洞察。
    • 恶声宁复到薇山:宁愿避开恶劣的环境,追求内心的安宁。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唾来不拭”比喻不屑的态度。
    • 对仗:诗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不礼貌行为的愤怒和对个人尊严的坚守,同时反映了对世事的深刻理解与内心的宁静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侮辱与不敬。
  • 师德:代表高尚的道德标准。
  • 沧海:象征复杂的人生与世事。
  • 薇山:隐喻理想的安宁与清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如何形容自己遭受的侮辱?

    • A. 拭去污垢
    • B. 向恶人低头
    • C. 不屑一顾
    • D. 愤怒反击
  2. 诗中“恶声宁复到薇山”是什么意思?

    • A. 恶声影响了诗人
    • B. 诗人宁愿离开恶劣环境
    • C. 诗人愿意面对恶声
    • D. 诗人追求声名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望》: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2. 李白《将进酒》:强调人生的豪情与不屈。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本诗: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但本诗更注重人际关系中的道德与尊严。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