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门客李秀才赴省试》

时间: 2025-02-04 15:28:10

伤思易子闻前戒,务学求师是至言。

岂有车鱼延上客,欲将诗礼示诸孙。

青衿散后人千里,黄菊开时酒一尊。

壮岁雄图当自勉,未应长啸入苏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门客李秀才赴省试
韩维 〔宋代〕

伤思易子闻前戒,务学求师是至言。
岂有车鱼延上客,欲将诗礼示诸孙。
青衿散后人千里,黄菊开时酒一尊。
壮岁雄图当自勉,未应长啸入苏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李秀才赴省试的关心和期望。诗中提到,“伤思易子闻前戒”,意为对于前人的教诲要铭记在心,强调学习和求师的重要性。接着提到“岂有车鱼延上客”,意指在考试时不会像车和鱼那样轻易迎接客人,表达了对学业的专注。诗中也提到“青衿散后人千里”,意为学子们在青衿(学士服)散去后,仍需在外努力拼搏,展现了对未来的展望。最后,诗人鼓励年轻人应自我勉励,不应长啸而入苏门(苏门是指苏东坡的学问),强调了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注释:

  • 伤思:伤感的思考。
  • 易子:指代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担忧。
  • 务学求师:强调努力学习和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
  • 车鱼:用来比喻轻松迎接的状态。
  • 青衿:指代读书人,特别是有学问的年轻人。
  • 黄菊:象征秋天的成熟和丰收。
  • 苏门:指代苏东坡,象征着高深的学问和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达对理想和学问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秀才即将赴省试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学子的关心与期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及其前途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李秀才赴省试的深切关怀和美好祝愿。全诗的结构严谨,首句通过“伤思易子”引入,表达了对前人的教诲的重视,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期望和责任感。接下来,诗人通过“岂有车鱼延上客”的比喻,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要专注和勤奋,不能因外界事物而分心,体现了对学业的尊重。

诗中提到“青衿散后人千里”,则表现出对未来的展望,暗示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优秀的学子也应当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诗句“壮岁雄图当自勉”中,诗人通过对年轻人的鼓励,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强调了个人奋斗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后辈的关爱和期待,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重视以及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伤思易子闻前戒:对前人的教诲深感伤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 务学求师是至言:努力学习和向老师请教是最重要的。
  3. 岂有车鱼延上客:在追求学业的道路上,没有轻易迎接客人的余裕。
  4. 欲将诗礼示诸孙:希望将诗书礼仪传授给后代。
  5. 青衿散后人千里:学子们在学业完成后,依然需要在社会上拼搏。
  6. 黄菊开时酒一尊:在丰收的季节,举杯畅饮,庆祝成功。
  7. 壮岁雄图当自勉:年轻的时候应当自我勉励,追求理想。
  8. 未应长啸入苏门:不应该只是在学问的门外长叹,而是要积极进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车鱼”比喻轻松迎接的状态,增强对比效果。
  • 对仗:整首诗语言工整,具有对仗的特征,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年轻人努力向上,追求理想,体现了诗人对后辈的关怀与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衿:象征学子,代表有志向的年轻人。
  • 黄菊:象征成熟、丰收,代表努力后的成果。
  • 苏门:象征高深的学问,代表追求理想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衿”指代什么?

    • A. 年轻的学子
    • B. 老年人
    • C. 商人
  2. “务学求师”强调了什么?

    • A. 学习和请教的重要性
    • B. 休息
    • C. 旅行
  3. “壮岁雄图”中“壮岁”指的是哪个阶段?

    • A. 年龄大
    • B. 年轻时
    • C. 退休后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韩维的《送门客李秀才赴省试》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人生的思考,但韩维更强调学业与向上的奋斗精神,而杜甫则更多表现了对人生苦闷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古典诗词解析》
  3. 《韩维与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