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除夕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8:55:34

饮罢屠苏酒,听残爆竹声。

一年空过尽,百事了无成。

贫贱谁相识,蹉跎已半生。

不堪追往昔,儿女最伤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罢屠苏酒,听残爆竹声。
一年空过尽,百事了无成。
贫贱谁相识,蹉跎已半生。
不堪追往昔,儿女最伤情。

白话文翻译

喝完屠苏酒,听着余响的爆竹声。
一年已经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成就。
贫贱时光,谁能相识,岁月蹉跎已过半生。
难以回忆往昔,儿女情长最令人伤感。

注释

  • 屠苏酒:一种在除夕夜饮用的酒,象征辞旧迎新。
  • 残爆竹声:指的是除夕夜的炮竹声,意味着新年的到来。
  • 蹉跎: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虚度。
  • 儿女:指的是自己的孩子,表达对家庭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典故解析

屠苏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寓意,通常在春节时饮用,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爆竹声则是辞旧迎新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与祝福。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屠苏酒和爆竹声引入,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迷茫。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以豫,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除夕之际,正值辞旧迎新的时刻,作者通过对过去一年的回顾,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及家庭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除夕为背景,通过对屠苏酒和爆竹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开篇的“饮罢屠苏酒,听残爆竹声”,塑造了一种节日的氛围,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过去一年空虚生活的反思。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下来的“贫贱谁相识”则揭示了生活的无奈与孤独,贫贱使人难以获得认同,而“蹉跎已半生”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我价值的质疑。最后一句“不堪追往昔,儿女最伤情”触及了作者对家庭的深切关怀,抒发了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对过往的无奈。这首诗在情感上十分真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又有对家庭的深情牵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饮罢屠苏酒:暗示年末的庆祝活动,象征着传统文化。
    • 听残爆竹声:描绘节日氛围,但“残”字透露出一丝落寞。
    • 一年空过尽:反映出对过去一年生活的失望与惋惜。
    • 百事了无成:强调个人努力与现实结果的巨大落差。
    • 贫贱谁相识:用贫贱表达孤独,反映社会冷漠。
    • 蹉跎已半生: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
    • 不堪追往昔:对过去的回忆产生了痛苦,难以承受。
    • 儿女最伤情:对家庭的牵挂与对子女未来的忧虑。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饮罢屠苏酒,听残爆竹声”,展现了工整的诗句结构。
    • 比喻:通过“屠苏酒”和“爆竹声”来隐喻生活的欢愉与无奈。
    • 反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展示内心的困惑与挣扎。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贫贱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家庭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意象分析

  • 屠苏酒:象征着传统文化与过年的喜庆,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爆竹声:辞旧迎新的象征,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却也暗示着内心的孤寂。
  • 贫贱:表示社会地位的低下与生活的艰辛,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冷漠。
  • 儿女:象征家庭的未来与希望,同时也是痛苦与牵挂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宁城除夕二首 其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祝福新年
    B. 对过去一年的反思
    C. 描述家庭生活
    D. 讲述节日习俗

  2. “贫贱谁相识”一句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社会关系的失望
    C. 对朋友的怀念
    D. 对生活的满足

  3. 本诗的主题思想可以用什么来概括?
    A. 亲情的重要性
    B. 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
    C. 传统文化的魅力
    D. 生活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除夜作》——陆游
  • 《元日》——王安石

诗词对比

  • 陆游的《除夜作》同样描绘了除夕夜的心情,但更加强调对国家时事的关心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 王安石的《元日》则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与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展现出不同于陈以豫的感伤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以豫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