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矩臣迪功见示建除体》
时间: 2025-01-26 01:14: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张矩臣迪功见示建除体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建德我故国,归哉遄我驱。
除道得欢伯,荆棘无复余。
满怀秋月色,未觉饥肠虚。
平林过西风,为我起笙竽。
定知张公子,能共寂寞娱。
执此以赠君,意重貂襜褕。
破帽与青鞋,耐久心亦舒。
危处要进步,安处勿停车。
成亏在道德,不在功利区。
收视以为期,问君此何如。
开尊且复饮,辞费道已迂。
闭口味更长,香断窗棂疏。
白话文翻译:
在建德这片我故乡的土地上,我匆匆归来。
在这条道路上遇到欢伯,荆棘已经不再。
心中满怀着秋天的月色,竟然没有觉得肚子饿。
西风吹过平林,为我奏起了笙和竽。
我知道张公子,能陪我一起享受这份寂寞的乐趣。
我把这份心意赠与你,情意比贵重的衣服还要深厚。
破帽与青鞋,耐心久了心也舒畅。
在危险的地方要勇敢前行,安稳的地方则要谨慎。
成败在于道德,而不在于功利的得失。
收敛心神以待时,问你对此有何想法。
开尊且复饮,辞语却显得迂腐。
闭口不言反而更久,香气透过窗棂散去。
注释:
- 建德:地名,指的是作者的故乡。
- 欢伯:可能指的是某位朋友或长辈,具有友好和亲密的意味。
- 荆棘:象征困扰和艰难的障碍,这里指已经克服的困难。
- 笙竽:古代乐器,代表着音乐和欢乐。
- 貂襜褕:指的是珍贵的衣物,象征着重视和情谊。
- 破帽与青鞋:代表简朴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淡泊和洒脱。
- 道德:指的是品德和修养。
- 功利:指的是追求利益和功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子义,号青原,宋代诗人,南宋时期的文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展现出对自然和人情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陈与义归故乡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朋友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利与道德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故乡的回忆与对朋友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开篇以“建德我故国”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亲切感的场景,展现了对故乡的归属感。接着,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特别是与张公子之间的默契与友情。诗中提到的“平林过西风”为此增添了几分雅致,音乐的响起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深厚的情感。
该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成亏在道德,不在功利区”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超过了物质利益的追求。整首诗气韵悠长,言辞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宁静的哲思,令人倍感温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建德我故国,归哉遄我驱。
-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除道得欢伯,荆棘无复余。
- 在归途中遇到友人,过去的艰难已成往事。
- 满怀秋月色,未觉饥肠虚。
- 心中宁静,享受自然的美好,忘记饥饿。
- 平林过西风,为我起笙竽。
- 自然的声音为他带来了愉悦的体验。
- 定知张公子,能共寂寞娱。
- 对友人张公子的认同与期待。
- 执此以赠君,意重貂襜褕。
- 赠与朋友的情意深厚。
- 破帽与青鞋,耐久心亦舒。
- 表达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感。
- 危处要进步,安处勿停车。
- 提醒自己在困难中要勇敢前行。
- 成亏在道德,不在功利区。
-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收视以为期,问君此何如。
- 询问朋友的看法。
- 开尊且复饮,辞费道已迂。
- 享受生活,感慨辞语的繁琐。
- 闭口味更长,香断窗棂疏。
- 反思沉默的深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荆棘无复余”,比喻人生的艰难已被克服。
- 对仗:如“破帽与青鞋”,形成视觉上的对比,突出简约生活的内涵。
- 拟人:如“为我起笙竽”,赋予自然以人的行为,使其更具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体上,这首诗传达了对故乡与友谊的珍视,强调道德和内心满足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月:象征宁静与思考。
- 西风:代表季节的变迁与人心的变化。
- 破帽与青鞋:象征简朴的生活态度。
- 笙竽:象征友谊与快乐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与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元代 -
诗中提到的“荆棘”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朋友
C. 困难
D. 自然 -
“危处要进步,安处勿停车”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在安逸中放松
B. 在危险中要勇敢前行
C. 安稳的生活是最佳选择
D. 忽视道德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展现了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对比:
对比陈与义的“次韵张矩臣迪功见示建除体”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更多地体现了对亲情的思索,而陈与义则更侧重于对友谊和道德的反思。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皆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陈与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