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中至西径梅花下已盛开》

时间: 2025-01-11 03:00:19

梅花乱发雨晴时,褪尽红绡见玉肌。

醉中忘却头边雪,横插繁枝归竹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中至西径梅花下已盛开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梅花乱发雨晴时,
褪尽红绡见玉肌。
醉中忘却头边雪,
横插繁枝归竹篱。

白话文翻译

在雨后晴天的时刻,梅花纷纷绽放;
红绡的颜色褪去,露出梅花的洁白肌肤。
我在醉意中忘却了头上的白雪,
将梅花的繁枝横插在通往竹篱的小路上。

注释

  • 梅花:梅树的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乱发:形容梅花盛开时的样子,像是随意散开的发丝。
  • 雨晴时:指雨后天晴的时刻,给梅花的盛开增添了生机。
  • 褪尽红绡:红绡是红色丝绸,这里指梅花的颜色,表达梅花的纯洁无瑕。
  • 玉肌:形容梅花的白色花瓣如同玉一般洁白。
  • 醉中:指作者在饮酒后,处于一种陶醉的状态。
  • 头边雪:指作者的白发,象征年老。
  • 横插繁枝:将梅花的枝条插入周围,增加了景象的生动感。
  • 竹篱:指竹子编成的篱笆,常用来围绕园子,营造自然的氛围。

典故解析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常常与君子之德联系在一起。古人对梅花的赞美源自其在寒冬中盛开的特质,尤其是王安石的“梅花”诗歌便是极好的例证。此诗在描绘梅花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约1040-1120),字宗道,号澹斋,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色来寄托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线,描绘了作者在雨后晴天,梅花盛开的场景。全诗营造了一种温暖、舒适的氛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诗人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在醉意中对现实的淡然态度。

“梅花乱发雨晴时”,开篇便以生动的“梅花乱发”形象,仿佛梅花与晨曦相互辉映,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的“褪尽红绡见玉肌”,则将梅花的娇嫩与纯洁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禁想要细细品味。

在醉意中,作者仿佛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呈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最后一句“横插繁枝归竹篱”,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他在纷乱的社会中寻求一种归属感。这种情感交织,构成了诗歌的核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自然情怀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梅花在雨后晴天时显得特别动人,仿佛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更加生动。
    2. 红绡的颜色褪去,显露出梅花的洁白,象征着一种洗净铅华后的纯粹。
    3. 醉酒让人忘却世事,诗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感受着梅花的美。
    4. 将梅花的枝条横插,形成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玉肌”来比拟梅花的洁白,生动形象。
    • 拟人:将梅花的开放拟人化,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和语气上都展现出对仗的美感。
  • 主题思想:全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在醉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高洁、坚韧,其盛开代表了生命力的顽强。
  • 雨晴:象征着困境后的希望与新生。
  • 竹篱:代表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梅花乱发”是指什么? A. 梅花随风飘散
    B. 梅花盛开的样子
    C. 梅花凋谢的样子

  2. 诗人“醉中忘却头边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年老的接受与洒脱
    C. 对酒的依赖

  3. 诗中用“玉肌”形容梅花,主要强调梅花的什么特点? A. 颜色
    B. 香气
    C. 形状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安石的《梅花》

诗词对比

  • 王安石《梅花》: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但更注重梅花的坚韧与品格;陈与义则更强调梅花的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梅花文化与诗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