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闻诸公竹林宴戏简》

时间: 2025-01-11 21:58:03

九日逢秋霁,群贤集酒徒。

云林千挺竹,玉馔四腮鲈。

日落山河净,风高雁鹜呼。

茱萸都插遍,还少一人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逢秋霁,群贤集酒徒。
云林千挺竹,玉馔四腮鲈。
日落山河净,风高雁鹜呼。
茱萸都插遍,还少一人无。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的晴朗秋日,众多贤士齐聚一起饮酒。
青云中的竹子如千根挺立,精美的佳肴有四条鲈鱼。
夕阳西下,山河一片清明,风高时,雁和鹜齐叫。
茱萸的香草已经都插满了,但还是少了一个人。

注释: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尊老敬老的节日。
  • :雨后天晴的样子。
  • 群贤:众多有才德的人。
  • 云林:形容竹子如云般遍布林中。
  • 玉馔:美味的食物,玉象征美好。
  • 腮鲈:指一种鱼类,肉质鲜美。
  • 雁鹜:雁和野鸭,常在秋季迁徙时出现。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插茱萸以祈求安康。

典故解析:

重阳节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登高、饮酒、赏菊等习俗。诗中提到的茱萸插在头上也与节日习俗相关,意在驱邪避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宠(约1494年-1545年),明代诗人,号梅溪,晚号梅溪山人,善于写山水诗和咏物诗,作品多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典雅,常常融入个人感受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重阳节,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共聚的欢愉心情,同时也透出对友人缺席的惋惜之情,反映了人际关系和友谊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九日闻诸公竹林宴戏简》是一首充满了秋日气息的诗作,诗人在重阳佳节的晴朗日子里,约集好友于竹林中饮酒作乐,展现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聚会场景。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欢乐时光的喜悦,同时又透出对缺席友人的思念。

诗的首句“九日逢秋霁”便勾勒出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秋日图景,给人以视觉上的清爽感。接着“群贤集酒徒”,让人感受到聚会的热闹与欢愉。诗中对“千挺竹”和“四腮鲈”的描写,既体现出竹林的幽静,又反映出宴席上的丰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日落山河净”的描写,诗的情感逐渐升华,夕阳映照下的山河显得格外宁静,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最后一句“茱萸都插遍,还少一人无”则将诗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茱萸的插满象征着节日的习俗,而“少一人无”则表达了对友人缺席的惋惜,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脆弱与珍贵。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日逢秋霁:在重阳节的晴朗秋日,强调时节的美好。
  2. 群贤集酒徒:众多贤士相聚,描绘出热闹的聚会场面。
  3. 云林千挺竹:竹子如云般高耸,展现自然的优雅。
  4. 玉馔四腮鲈:美食丰盛,展现聚会的奢华。
  5. 日落山河净:夕阳映照,山河变得宁静,暗含时间的流逝。
  6. 风高雁鹜呼:秋风中,雁与野鸭呼叫,增添了秋天的氛围。
  7. 茱萸都插遍:节日习俗,象征安康与驱邪。
  8. 还少一人无:表达对缺席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云,形象生动。
  • 对仗:如“日落山河净,风高雁鹜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重意象展现聚会的热闹与自然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聚会的描绘,展现了友谊的重要性和对缺席者的思念,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日:象征重阳节,表达节日氛围。
  • :象征高洁、坚韧,反映自然之美。
  • :象征美食与丰盛,代表人际交往的愉悦。
  • 茱萸:象征健康与平安,反映节日习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阳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 A. 八月十五
    • B. 九月九日
    • C. 十月一日
  2. 诗中提到的“茱萸”主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安康
    • C. 忧伤
  3. 诗中“群贤集酒徒”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朋友们
    • B. 高官显贵
    • C. 家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宠的《九日闻诸公竹林宴戏简》与李白的《庐山谣》均描绘了自然与友情,但王宠更注重于节日的气氛和对友人的思念,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壮丽山河与个人情怀的结合。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明代诗人王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