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诸人集於资福阁次高季应韵三首》
时间: 2025-01-11 23:58: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戏马台前草自妍,英雄何在竟茫然。
江河犹带重阳恨,父老空将旧事传。
去雁来鸿波浩荡,夕阳流水树芊眠。
休休世味从来恶,细嚼霜英慰暮年。
白话文翻译
在戏马台前,草木自显得美丽,然而英雄何在,竟然让人感到茫然。江河依然带着重阳的遗恨,老百姓却只能空谈往昔的故事。归来的大雁和来去的鸿雁在浩荡的波涛中飞翔,夕阳映照着流水,树木在微风中安静入眠。我厌恶世俗的滋味,细细品味那霜露中的花英,来安慰我的晚年。
注释
- 戏马台:古代一种供人观赏骑马的场所。
- 草自妍:草木自显得美丽,指自然之美。
- 重阳: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象征着思乡之情和对往事的怀念。
- 父老:指年长者,通常是指村庄中的长辈。
- 休休:休息,放弃。
- 霜英:霜打过的花,象征着美的事物在经历风霜后的坚韧。
典故解析
- 重阳:在中国文化中,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寓意着长寿和思乡。古往今来的诗词中,常常用重阳来象征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感慨。
- 去雁来鸿:意指秋冬季节候鸟迁徙,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的变迁和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季仲,字季仲,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常表达对世事的感慨与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时,正值秋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失落感,以及对往昔的怀念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林季仲的《九日诸人集於资福阁次高季应韵三首》以秋日的重阳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深思。诗中“戏马台前草自妍,英雄何在竟茫然”开篇即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引入,草木的美丽与英雄的缺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兴衰的敏感与无奈。
接着,诗人提到“江河犹带重阳恨”,这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暗含了对历史的思考,江河流淌,带走的是时间,留下的却是对过往的追忆。父老的叙述则更显得无奈,老一辈的人对往事的传承,显示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年轻一代的无奈期望。
在后面的“去雁来鸿波浩荡,夕阳流水树芊眠”中,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秋日图景,给人一种沉静的安宁感。然而,最后一句“休休世味从来恶,细嚼霜英慰暮年”则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以及通过品味自然之美来安抚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向往使得整首诗情感深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戏马台前草自妍:描绘了戏马台前的草木,显示出自然的美丽。
- 英雄何在竟茫然: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不满与失落,令人感到迷惘。
- 江河犹带重阳恨:江河流淌,似乎也在承载着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 父老空将旧事传:老一辈人只能空谈往昔,流露出无奈与对过往的怀念。
- 去雁来鸿波浩荡:描绘秋季的迁徙,象征着人事的变迁。
- 夕阳流水树芊眠:安静的秋日景象,传达宁静的思考。
- 休休世味从来恶:对世俗生活的厌恶,表现出对内心真实情感的渴求。
- 细嚼霜英慰暮年:通过品味霜打的花朵来安慰自己的晚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去雁来鸿”,展示了对称美。
- 拟人:江河似乎带着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英雄的失落感以及对世俗的厌恶,最终通过对自然的品味来寻找内心的慰藉,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自妍:象征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活力。
- 重阳恨:代表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 夕阳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霜英:在经历风霜后的美丽,象征坚韧与生命的顽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戏马台前草自妍”中的“草自妍”意指什么?
- A. 草木枯萎
- B. 草木繁盛
- C. 草木凋零
-
“江河犹带重阳恨”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英雄的怀念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时间的流逝
-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提到的“霜英”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的花朵
- B. 生命的坚韧
-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社会动荡的反思。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重阳节中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和浓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