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杨内翰赠诸进士》

时间: 2024-10-02 20:13:59

一官归老岂嘉宾,喜见群材入选抡。

学变古今人得意,化行梁楚俗还醇。

士蒙余勇天同力,诗度清秋物再新。

勉作功名求善颂,径从平地据通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杨内翰赠诸进士
作者:陈师道

一官归老岂嘉宾,
喜见群材入选抡。
学变古今人得意,
化行梁楚俗还醇。
士蒙余勇天同力,
诗度清秋物再新。
勉作功名求善颂,
径从平地据通津。


白话文翻译:

一位官员退休后岂会是嘉宾,
我高兴地看到众多人才被选拔。
学问改变了古今,人人都能得意,
行为风尚如梁楚,风气依旧醇厚。
士人都依靠余力,天赋与努力同在,
诗歌在清秋中再现新的面貌。
努力追求功名,求取良好的赞誉,
就从平凡的土地上出发,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


注释:

  • 嘉宾:指受欢迎的客人,这里指退休官员的身份。
  • 群材:众多优秀的人才。
  • :选拔、举荐。
  • 梁楚:古代的两个地方,象征文化传统。
  • 士蒙余勇:士人感受到的力量与鼓励。
  • 诗度:诗的境界。
  • 通津:通向成功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生年不详—约1084年),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关注士人的理想与现实,反映出对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功名与理想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新一届进士的期望,以及对士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新一代进士的赞美和激励,表达了对人才选拔的欣慰之情。诗的开头两句提到“岂嘉宾”,反映出诗人对退休官员角色的思考,虽是官员,但仍在关注社会人才的成长。接着,诗人转向对群体的肯定,强调学问的变迁与个人的得意,这不仅是对古今文化的思考,也是一种对新生代士人的期许。

诗中提到的“化行梁楚”,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反思,梁楚地区的文化象征了士人的品德与风尚,诗人希望新一代能够承载并发扬这些优秀传统。同时,诗的后半部分强调了士人应当依靠自身的努力与天赋,表达了对士人奋斗精神的赞美。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人才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期盼,非常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官归老岂嘉宾:官员退休后,并不只是受人尊敬的嘉宾。
  2. 喜见群材入选抡:我高兴地看到众多人才被选拔出来。
  3. 学变古今人得意:学问使得古今人都能获得成功。
  4. 化行梁楚俗还醇:风尚如梁楚,文化依然醇厚。
  5. 士蒙余勇天同力:士人感受到的力量与天赋共存。
  6. 诗度清秋物再新:诗歌在清秋中焕发出新的气象。
  7. 勉作功名求善颂:努力追求功名,争取美好的赞誉。
  8. 径从平地据通津:从平凡的土地出发,走向成功的道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度”比作物象,描绘出诗歌的境界。
  • 对仗:如“学变古今”与“化行梁楚”,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进士的赞美和对士人理想的追求,传达了对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的认可,同时也激励年轻一代努力追求事业和理想,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权力与责任。
  • 群材:指优秀人才,象征未来的希望。
  • 梁楚:传统文化的代表,象征士人应有的品德。
  • 清秋: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宁静。
  • 通津:象征成功的道路,寓意前进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陈师道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群材”指的是什么? A. 植物
    B. 人才
    C. 书籍
    D. 物品

  3. 诗中“士蒙余勇天同力”表达了什么? A. 士人需要依靠他人
    B. 士人应当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天赋
    C. 士人不需要努力
    D. 士人只需依赖运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陈师道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关注士人理想与社会责任,杜甫的诗更多关注社会疾苦,而陈师道则强调人才的培养与期望,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陈师道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