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晓》

时间: 2025-01-11 05:18:35

林迥碧鸡飞,花稍露欲晞。

迢迢城漏寂,隐隐寺钟微。

小店明灯出,残妆带月归。

云津渔唱起,空翠湿蓑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迥碧鸡飞,花稍露欲晞。
迢迢城漏寂,隐隐寺钟微。
小店明灯出,残妆带月归。
云津渔唱起,空翠湿蓑衣。

白话文翻译:

林木环绕,青翠的鸡飞起来,花瓣微微露出,似乎要在阳光下干枯。远处的城墙在静谧中显得孤寂,隐约传来寺院的钟声。小店里透出明亮的灯光,女子带着残妆在月光下归来。云间的渔夫开始唱歌,空旷的山水间,湿漉漉的蓑衣映衬着清翠的景色。

注释:

  • 林迥:指树林稀疏而遥远。
  • 碧鸡:青翠的鸡,这里可能是指一种鸟类,象征自然的生机。
  • 欲晞:将要晒干或干枯的意思。
  • 迢迢:形容道路遥远。
  • 城漏:指城里的时光流逝,钟声的滴答声。
  • 隐隐:形容声音微弱而不清晰。
  • 残妆:指未完全卸去的妆容。
  • 云津:云间的小路或渡口。
  • 渔唱:渔夫在水边唱歌。
  • 空翠:指空旷而清新的景色。
  • 蓑衣:古代渔夫用来防水的衣服。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符合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审美倾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慎(1488年-1559年),字德彝,号孟庵,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擅长诗词和散文。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编辑,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之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时代背景是社会动荡与变革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与生活,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滇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美。诗的开头“林迥碧鸡飞”,描绘了清晨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诗人转向城中的寂静,反映出一种孤独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之后的“小店明灯出,残妆带月归”,展现了人们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月光下的归家之路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惆怅。最后一句“云津渔唱起,空翠湿蓑衣”,则把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渔夫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安宁与自在,蓑衣湿润的意象则展现了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林迥碧鸡飞”:描绘清晨的树林,生机勃勃的景象。
    • “花稍露欲晞”:花朵在晨光中微微盛开,似乎要干枯,暗示时光流逝。
    • “迢迢城漏寂”:城墙在远处寂静无声,暗示孤独。
    • “隐隐寺钟微”:寺院的钟声轻轻传来,增添了诗的意境。
    • “小店明灯出”:小店的灯光照亮了归家的人影。
    • “残妆带月归”:带着残妆的女子在月光下归来,增添了生活的柔情。
    • “云津渔唱起”:渔夫在云间开始唱歌,表现了生活的乐趣。
    • “空翠湿蓑衣”:湿漉漉的蓑衣昭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林迥碧鸡飞”和“花稍露欲晞”,形成了对称美。
    • 意象:通过“寺钟”、“明灯”、“残妆”等意象的交替,渲染出清晨的宁静与生活的温暖。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代表乡村生活的简单与纯粹。
  • :象征温暖与归属感。
  • 钟声:传达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寂。
  • 渔唱:象征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残妆带月归”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宁静

  2. “云津渔唱起”中的“云津”是指什么? A. 云间的小路
    B. 渔夫的船
    C. 渔村

  3. 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逃避
    B. 否定
    C. 热爱

答案: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滇晓》虽然同样描写自然,但更注重人和自然的生活状态。而《夜泊牛津》则突出诗人对远方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出更为深邃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宝典》
  • 《杨慎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