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捣纸
作者: 释居简 〔宋代〕
万杵不为轻,丁宁玉汝成。
忽闻敲月响,误作捣衣声。
整整云添薄,方方雪更明。
沉思过秦手,古恨满笺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捣纸时的感受,万杵声响不是轻微的,正是用心制作的。忽然听见敲击的声音,误以为是捣衣服的声响。云层愈发薄,雪光愈发明亮。沉思往昔,想起秦朝的历史,古老的仇恨在纸上重新涌现。
注释
- 杵:捣药或捣东西的工具,这里指捣纸的杵。
- 丁宁:恳求、恳切的意思,强调制作过程中的认真态度。
- 敲月响:夜晚敲打纸张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脆,形象地描绘出夜的静谧。
- 云添薄:云彩逐渐变薄,暗示天色在变化。
- 过秦手:指的是历史上的秦朝,暗指历史的沉重与遗恨。
- 古恨:指历史遗留下来的仇恨或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居简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可能在捣纸的过程中,因夜深人静,听到杵声,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令人痛心的往事,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捣纸》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象的诗作。诗人在捣纸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杵声的沉重与不轻,体现了他对手工艺的尊重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接着,他在夜深人静中,听到敲打的声音,误以为是捣衣服的声响,这种误解恰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过去的追忆。接下来的“整整云添薄,方方雪更明”描绘了夜空的变化,云层的稀薄和雪光的明亮相互辉映,渗透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到“沉思过秦手,古恨满笺生”,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古恨在纸上生发,仿佛让历史的伤痛重新浮现。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杵不为轻:表达了捣纸的声音沉重、用心,强调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 丁宁玉汝成:说明制作的过程是需要耐心和精细的。
- 忽闻敲月响:描绘了夜晚静谧下的敲击声,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思考的氛围。
- 误作捣衣声:通过误解声响,反映了人的思绪容易被外界影响。
- 整整云添薄:描绘夜空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心境的变化。
- 方方雪更明:雪光的明亮与云层的薄弱形成对比,增强了视觉的冲击。
- 沉思过秦手:历史的沉重感引发思考,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
- 古恨满笺生:古老的仇恨在此时重现,给人以感伤、沉重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捣纸的声音比作捣衣声,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 拟人:通过“月响”使自然现象具有了人的特性,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整整云添薄,方方雪更明”,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捣纸的日常行为,透视出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个人情感的沉思,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往事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杵:象征着手工艺和制作的辛劳,体现了对匠心的尊重。
- 月:象征孤独和寂静,增强了诗的氛围。
- 雪:象征纯洁与清冷,反映诗人内心的感受。
- 古恨:象征历史的沉重和个人情感的纠葛,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万杵”主要指什么?
A. 声音
B. 工具
C. 纸张
D. 衣服 -
“古恨满笺生”中“古恨”指的是什么?
A. 个人情感
B. 历史遗恨
C. 生活琐事
D. 自然景物 -
诗中提到的“敲月响”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捣纸》都在夜晚的背景下,表达了对过去的思考与对亲情的怀念,前者更多表现了思乡之情,而后者则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个人情感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