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晚景和少游韵》
时间: 2025-01-11 10:51: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水虹明,蒸山霞烂,乱帆争渡津门。离人向夕,无绪对芳樽。几上层楼极目,疏林外落照缤纷。空凝望,天边白苧,烟雨锁空村。羁魂。飞欲去,清江千里,南北中分。怅瑶琴徒在,锦瑟空存。肠断萧娘一纸,罗巾剩万点檀痕。凭传语,玉儿憔悴,终不负东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傍晚的景象:水面如虹般明亮,山间的霞光绚丽多彩,船只在渡口争先恐后。离人面对着夕阳,心中无奈地对着酒杯。站在高楼上远眺,看到疏林外夕阳的光辉点点洒落。空自凝望天边的白云,细雨笼罩着那遥远的村庄。游子心中思念,想要飞去,清澈的江水延绵千里,把南北分隔。惆怅中,瑶琴依旧在,锦瑟却空无一物。肠断之时,想起萧娘的那一纸书信,罗巾上只留下一点点檀香的痕迹。凭借传来的消息,玉儿憔悴不堪,终究没有辜负那黄昏的美好。
注释
- 饮水虹明:指水面清澈明亮,如同彩虹般美丽。
- 蒸山霞烂:山间的霞光如火般灿烂。
- 乱帆争渡津门:形容渡口处船只纷纷争渡,热闹非凡。
- 芳樽:美酒的酒樽。
- 极目:远望,极目远眺。
- 空凝望:空着心思凝望远方。
- 羁魂:被拘囚的灵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与惆怅。
- 肠断:形容心痛,心如刀绞的感觉。
- 罗巾:一种轻薄的丝巾,这里指萧娘留给诗人的物品。
- 玉儿:可能指的是某位心仪的女子。
典故解析
- 瑶琴与锦瑟:瑶琴代表着美好的情感和音乐,而锦瑟则象征着空虚与惆怅。两者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东昏:指的是东方的黄昏,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与失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孙遹(约1640年-约1710年),字子昂,号白鹤山人,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晚秋时节,诗人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象,心中却充满了思念与惆怅,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满庭芳•晚景和少游韵》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傍晚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诗的开头以“饮水虹明,蒸山霞烂”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逐渐显露出来。离人的孤独感在“离人向夕,无绪对芳樽”中得以体现,酒樽成了他无奈的倾诉。接下来的描述则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凝望和对故人的思念,尤其是“肠断萧娘一纸”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描绘出离别时的心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山水、夕阳、酒樽、琴瑟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悲伤而又美丽的画面。诗中的情感流露自然真挚,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那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惆怅。结尾处“终不负东昏”更是指向一种无奈的坚守,尽管心中充满了苦涩,但仍然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心存感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饮水虹明:描绘水面景象,象征清澈与明亮。
- 蒸山霞烂:描绘山间的霞光,展现自然的美丽。
- 乱帆争渡津门:表现渡口的热闹,渲染环境的繁忙。
- 离人向夕,无绪对芳樽:表现离人无奈,情感孤独。
- 几上层楼极目:表现诗人登楼远眺,渴望。
- 疏林外落照缤纷:描绘夕阳下的美丽景象。
- 空凝望:表达出心中惆怅的情感。
- 天边白苧,烟雨锁空村:意象的运用,暗示离愁。
- 羁魂:表现思念的主题。
- 飞欲去,清江千里,南北中分:渴望归去,心中愁苦。
- 怅瑶琴徒在,锦瑟空存:情感的对比,表现内心的空虚。
- 肠断萧娘一纸,罗巾剩万点檀痕:深切的思念与遗憾。
- 凭传语,玉儿憔悴:表达对爱人的关心与怜惜。
- 终不负东昏:虽有遗憾,但不忘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虹,山霞比作火,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对仗:如“南北中分”与“空凝望”形成对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与诗人的内心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最终形成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清澈的情感。
- 霞:象征美好与短暂的时光。
- 船:象征人生的旅程与无常。
- 琴瑟:象征情感与艺术的美好。
- 罗巾:象征情感的寄托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饮水虹明”描绘的是哪个自然景象?
- A. 山
- B. 水
- C. 天
- D. 风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羁魂”指的是___。
-
判断题:诗中“瑶琴”与“锦瑟”有相同的象征意义。 (对/错)
答案
- B. 水
- 对离人的思念
- 错(二者象征意义相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现离愁与思念。
诗词对比
- 彭孙遹与李白:两者都描写了自然景色,但彭孙遹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偏向豪放与壮阔。
- 比较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在离愁的表达上都有深刻的情感,但杜甫的情感更为沉重,彭孙遹则显得柔和而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与情感表达》
- 《彭孙遹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