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军中》

时间: 2025-01-26 04:44:46

边马枥上惊,雄剑匣中鸣。

半夜军书至,匈奴寇六城。

中坚分暗阵,太乙起神兵。

出没风云合,苍黄豺虎争。

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夜发军中

作者: 李益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边马枥上惊,雄剑匣中鸣。
半夜军书至,匈奴寇六城。
中坚分暗阵,太乙起神兵。
出没风云合,苍黄豺虎争。
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


白话文翻译:

边上的马在马厩中惊叫,雄壮的剑在剑匣中鸣响。
半夜时分,军报送来,匈奴侵扰了六座城池。
中坚部队分布在隐秘的阵列中,太乙星的神兵将要出征。
风云变化,苍龙与黄虎在争斗。
今天的边境之战,是为了赏赐而非名声。


注释:

  • 边马:边境的马,指驻守边防的士兵的马。
  • 雄剑:劲利的剑,象征着战斗的准备。
  • 军书:军事书信,传递战事消息。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常侵扰中原地区。
  • 中坚:主力部队。
  • 太乙:古代神话中的神灵,象征神兵。
  • 苍黄豺虎:象征敌我双方的激烈争斗。
  • 边庭:边疆地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益,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主要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边疆的战斗和壮士的豪情,具有强烈的豪放气质。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边境动荡的时期,匈奴的侵扰使得边防军士的战斗意志亟需被激发,诗人通过描写军中的紧张气氛,反映出战士们的忠诚与勇敢。

诗歌鉴赏:

《夜发军中》是一首描写边疆战斗的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节奏,展现了战士们在夜间准备出征的紧迫感和豪情。诗的开头,马的惊叫和剑的鸣响,构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暗示即将到来的战斗。接着,军报的到来让人意识到匈奴的侵扰,诗人用“匈奴寇六城”直接点明了敌人,增强了诗的冲突性。

诗中提到“中坚分暗阵”,表现了战士们的隐秘和策略,接下来“太乙起神兵”则暗示了对胜利的期待和神秘力量的召唤。最后几句描绘出风云变幻的战争场面,象征着战士们的勇敢与顽强。整首诗在表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战斗的思考,强调了战斗的目的在于获得赏赐,而非追求名声,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士兵的真实心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边马枥上惊:马在马厩中惊吓,暗示战士们的紧张情绪。
    • 雄剑匣中鸣:剑在匣中发出响声,象征着准备出战的状态。
    • 半夜军书至:半夜时分传来军报,显示出紧急的军事情况。
    • 匈奴寇六城:敌人匈奴侵犯了六座城池,具体而直接地表明了危险。
    • 中坚分暗阵:主力部队的隐秘阵列,强调战斗策略。
    • 太乙起神兵:神兵的出现,象征着希望和力量。
    • 出没风云合:风云变幻,象征战斗的激烈与不可预知。
    • 苍黄豺虎争:敌我双方像苍龙与黄虎般激烈争斗。
    • 今日边庭战:今天的战斗在边境进行,指出战斗的时效性。
    • 缘赏不缘名:强调战斗的动机是获得赏赐,而非追求名声。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苍黄豺虎”)、拟人(马和剑的反应)、对仗(如“出没风云合,苍黄豺虎争”)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边疆战士的忠诚与勇敢,反映了他们对战斗的真实态度,即为生存与赏赐而战,不追求个人名声。


意象分析:

  • :象征战士们的忠诚与勇猛。
  • :代表战斗的准备与决心。
  • 军书:传递信息的工具,象征战争的信息流动。
  • 风云:变幻不定,象征战争的不可预测性。
  • 苍黄豺虎:象征敌我双方的激烈竞争与冲突。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敌人是哪个民族?
      • A. 匈奴
      • B. 鲜卑
      • C. 突厥
    2. “今日边庭战”的意思是?
      • A. 明天战斗
      • B. 今天的边境战斗
      • C. 昨天的战斗
    3. 诗中所强调的战斗目的是什么?
      • A. 追名逐利
      • B. 获得赏赐
      • C. 保家卫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高适《别董大》
  •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写边塞战争,情感激昂,却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李益的《夜发军中》则更聚焦于战斗的紧迫感和士兵的集体心理,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益诗歌研究》
  • 《唐代边塞诗研究》

这些资料将为更深入理解李益及其作品提供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