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杂兴十首 其八》
时间: 2025-02-04 15:35: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亦西郊有草堂,苍苔满径石田荒。灯前夜寂妻儿语,场下秋晴老弱忙。细纺木绵登市价,先砻䆉稏纳官仓。开门不见徵租吏,便是田家一小康。
白话文翻译:
我在西郊也有一座草堂,青苔覆盖的小路旁石田荒芜。夜晚灯下,四周寂静,只有妻子和孩子在交谈;而院子里,秋天的晴朗天气让老人和孩子们忙碌着。细纺的木棉在市场上卖得好,先将脱粒的稻谷上缴给官仓。开门看不见征租的官吏,这样的生活就是田家的一种小康。
注释:
- 草堂:指茅草屋,象征一种简朴的生活。
- 苍苔:青苔,生长在石路上,显示出环境的荒凉。
- 夜寂:夜晚安静,体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场下:指田地或市集的地方。
- 细纺木绵:指用细纺技术制作的木棉,市场上价格较高。
- 徵租吏:征收租税的官吏,象征官场的压迫。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董纪,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简单、宁静生活的追求。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董纪对西郊田园生活的体验中,反映了他在田园中寻找到的安宁与希望。
诗歌鉴赏:
《草堂杂兴十首 其八》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中描绘了草堂的宁静环境,青苔满径,石田荒芜,突显了自然的质朴。夜晚,灯下的寂静让人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妻儿的交谈增添了生活的生气。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繁忙与丰收,市场上木棉的高价与田间的忙碌相映成趣,表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康生活。最后一句开门不见征租吏,表明了诗人对逃离官场束缚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热爱与对安宁生活的追求,传递出一种洒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亦西郊有草堂”:表达了诗人自我认同与归属感。
- “苍苔满径石田荒”:描绘了草堂周围环境的荒凉。
- “灯前夜寂妻儿语”:表现出家庭的温馨与宁静。
- “场下秋晴老弱忙”:展现了丰收季节的忙碌景象。
- “细纺木绵登市价”:体现了田园经济的繁荣。
- “先砻䆉稏纳官仓”:揭示了农民的辛苦与对官府的依赖。
- “开门不见徵租吏”:象征自由与对官场的反感。
- “便是田家一小康”:最终表达了幸福安宁的愿望。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感。
意象分析:
- 草堂:象征着简朴、宁静的田园生活。
- 苍苔:代表自然的荒凉与岁月的流逝。
- 灯光:象征家庭团聚与温暖。
- 秋晴:象征丰收与希望的季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苍苔满径”意指什么?
- A. 草木繁盛
- B. 环境荒凉
- C. 美丽风景
- 诗人对征租吏的态度是?
- A. 赞同
- B. 反感
- C. 无所谓
- 诗中“苍苔满径”意指什么?
答案:1-B;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李白的《静夜思》,都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诗词对比:与王维的《终南山》相比,董纪的诗更关注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与哲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