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公安知县柳应辰屯田默庵》
时间: 2025-02-04 15:32:41意思解释
题公安知县柳应辰屯田默庵
作者:刘挚 〔宋代〕
原文展示
语默本无常,此道知者寡。
君子默诸心,志气纳陶冶。
至神所安潜,可使万物化。
精微与道契,密不见纤罅。
世俗默在口,钤若偶人者。
至其中所骛,逐逐散万马。
我来观默庵,虚白非外假。
天地冥毫芒,今古一昼夜。
物至纷无穷,酬酢甚闲暇。
清净老聃烛,寂寞扬氏驾。
养此将有行,性命妙天下。
相对坐终日,心惬如嘬炙。
赋诗尚何言,聊为默庵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默”的思考,认为“默”并不固定,真正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很少。君子应该在内心保持宁静,志向和气质都需要陶冶和培养。内心的宁静能够让万物转化,与道理相契合,而细微之处却不易察觉。世俗的人只是在口头上说“默”,就像偶像一样。内心所追求的往往是纷扰的,像散开的千匹骏马。我来到默庵,发现其中的空旷清白并不是外在假象。天地之间微小的变化,古今的昼夜交替,事物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显得闲淡无趣。清净的老子像蜡烛一样照亮这里,寂寞的扬子云驾驭着孤舟。培养这种内心的宁静,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价值。我们面对面坐着,整日交谈,内心的满足如同品味美酒。写诗又有什么话可说呢,聊以此诗向默庵致谢。
注释
- 默:沉默、安静的状态。
-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 陶冶:培养、陶铸。
- 至神:指内心的深处或精神的最深处。
- 钤:控制、束缚。
- 酬酢:交往、应酬。
- 清净:内心的宁静。
- 扬氏:指扬子云,古代著名的隐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挚,字景仁,号小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留存,多以诗歌和文章见长。他的作品多表现对道理和自然的理解,融合了道家思想,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刘挚游览柳应辰所设的屯田默庵时,表达了对“默”的体悟与哲思,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繁华与内心宁静之间矛盾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公安知县柳应辰屯田默庵》是一首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诗,展现了宋代文人对“默”的独特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中通过“默”这一概念,刘挚引导读者思考沉默与内心的关系。他认为,真正的“默”不仅仅是外在的沉静,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与智慧。诗中提到的“君子默诸心,志气纳陶冶”,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志向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此外,诗中还有对世俗的批判,指出许多人在表面上谈论“默”,而内心却充满纷扰。刘挚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外在的喧闹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他与友人相对而坐,享受着宁静的时光,表达了对默庵的感激之情,显示出一种虽身处世俗却心归自然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语默本无常,此道知者寡:沉默的状态并不固定,理解这一道理的人很少。
- 君子默诸心,志气纳陶冶:君子应在心中保持宁静,培养志向和气质。
- 至神所安潜,可使万物化:内心安宁能够化育万物。
- 精微与道契,密不见纤罅:细微之处与道理相契合,不易察觉。
- 世俗默在口,钤若偶人者:世俗的人只是在口头上说“默”,就像偶像一样。
- 至其中所骛,逐逐散万马:内心追求的往往是纷扰的,像散开的千匹骏马。
- 我来观默庵,虚白非外假:我来到默庵,发现其中的空旷清白并不是外在假象。
- 天地冥毫芒,今古一昼夜:天地之间微小的变化,古今的昼夜交替。
- 物至纷无穷,酬酢甚闲暇:事物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显得闲淡无趣。
- 清净老聃烛,寂寞扬氏驾:清净的老子像蜡烛一样照亮这里,寂寞的扬子云驾驭着孤舟。
- 养此将有行,性命妙天下:培养这种内心的宁静,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价值。
- 相对坐终日,心惬如嘬炙:我们面对面坐着,整日交谈,内心的满足如同品味美酒。
- 赋诗尚何言,聊为默庵谢:写诗又有什么话可说呢,聊以此诗向默庵致谢。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偶人”比喻世俗人的沉默,形象生动。
- 对仗:如“清净老聃烛,寂寞扬氏驾”,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排比:如诗中对内心状态的描述,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默”的探讨,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诗人向往一种超然的生活,强调内心的修养对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默: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君子:象征高尚品德与理想人。
- 老聃:象征道家思想的代表,追求自然和宁静的哲学。
- 扬氏:象征隐士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挚的“默”主要指什么?
- A. 沉默的状态
- B. 喧闹的环境
- C. 口头的表达
-
诗中提到的“君子”应如何修养自己的内心?
- A. 忽视外界
- B. 保持宁静,培养志向
- C. 追求名利
-
“清净老聃烛”中的“老聃”指的是谁?
- A. 一位隐士
- B.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 C. 诗人刘挚自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现了孤独和思乡之情。
- 《归园田居》(陶渊明):反映了隐逸与自然的理想。
诗词对比
- 《题公安知县柳应辰屯田默庵》与《归园田居》: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刘挚的诗更多地探讨内心的宁静,而陶渊明则是直接的隐逸生活的选择。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介绍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
- 《宋代文学史》:分析宋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