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平谷山庄图》
时间: 2025-01-11 05:04: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平谷山庄图
——曾国藩
十年京国蹋朝鼓,
九陌黄尘塞肝腑。
已分喧嚣侪市估,
忽梦归去钓湘烟。
洞庭八月水如天,
沙鸥与我抵足眠。
醒来依旧马嘶枥,
车声隆隆震墙壁。
始知樊笼困羽翼,
开图对此好溪山。
万重云水一僧间,
清辉照我尘里颜。
何日飘然靸芒屦,
往寻盘山松下路,
买邻来傍羊求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华都市的厌倦。前十年在京城的生活如同踏着晨鼓,满眼黄尘,心中感到窒息。已然与喧嚣的市井生活割席断交,忽然梦回故乡,回到那钓鱼的湘江边。洞庭湖八月的水如同天空一般辽阔,沙鸥伴我在岸边安然入睡。醒来后依然是马嘶声和车流声震动墙壁,才明白自己被牢笼困住,无法展翅飞翔。眼前的山水让我心静,万重云水之间只见一位僧人,清辉照耀着我世俗的脸庞。何日我能轻松地穿上草鞋,去寻那盘山的松下小路,向邻居求住,与羊群为伴?
注释:
- 京国:指京城,即北京。
- 朝鼓:指早晨的鼓声,暗指官场生活的忙碌。
- 九陌黄尘:形容城市中的尘土飞扬,喧闹纷扰。
- 侪市估:指同伴与商人,反映市井生活的喧嚣。
- 洞庭:指洞庭湖,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沙鸥:沙洲上的海鸥,象征自由与闲适。
- 樊笼:指牢笼,形容被束缚的状态。
- 清辉:指清澈的光辉,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国藩(1811-1872),字季明,湖南人,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以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而闻名,提倡实学,注重道德修养。
创作背景:曾国藩在经历了繁重的官场生活后,对自然田园生活产生了向往。这首诗写于他晚年,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题平谷山庄图”为题,展现了曾国藩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作者通过“十年京国蹋朝鼓,九陌黄尘塞肝腑”描绘了在京城生活的繁忙与喧嚣,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疲惫与无奈。接着,诗人转而回忆起自然的美好,描绘了湘江的宁静与洞庭湖的广阔,表现出他对悠闲生活的渴求。
在后面的描写中,作者通过“沙鸥与我抵足眠”,表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体现出内心的恬淡与宁静。而“醒来依旧马嘶枥,车声隆隆震墙壁”则揭示出现实的残酷,让他意识到自己仍被世俗所困,无法真正归隐。
最后,诗中提到的“何日飘然靸芒屦,往寻盘山松下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曾国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年京国蹋朝鼓”:描绘作者在京城生活的繁忙,暗示时间的流逝。
- “九陌黄尘塞肝腑”:形容京城的喧嚣与尘土,意在表达窒息感。
- “已分喧嚣侪市估”:已与纷扰的市井生活割裂,表现对繁华的厌倦。
- “忽梦归去钓湘烟”:梦中归到宁静的湘江,表现对自然的向往。
- “洞庭八月水如天”:描绘洞庭湖的辽阔与美丽,象征理想的归宿。
- “沙鸥与我抵足眠”:表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象征自由。
- “醒来依旧马嘶枥,车声隆隆震墙壁”:现实的喧嚣与束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 “始知樊笼困羽翼”:意识到自己被束缚,无法展翅高飞。
- “开图对此好溪山”:面对美丽的自然,心中向往。
- “万重云水一僧间”:描绘寂静的境界,表现内心的平和。
- “清辉照我尘里颜”:清光映照,象征心灵的洁净。
- “何日飘然靸芒屦”:忧虑未来的无常,渴望自由。
- “往寻盘山松下路,买邻来傍羊求住”:描绘理想生活的场景,表现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如天”,形象地描绘湖水的辽阔。
- 拟人:如“沙鸥与我抵足眠”,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马嘶枥,车声隆隆”,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喧嚣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京城:象征繁华的都市生活。
- 洞庭湖: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沙鸥:象征自由与闲适。
- 松树:象征长寿与宁静的隐居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年京国”主要指什么?
- A. 乡村生活
- B. 繁华都市生活
- C. 战争
-
“醒来依旧马嘶枥”中“马嘶”是什么意思?
- A. 马叫声
- B. 马的奔跑
- C. 马的沉睡
-
诗中提到的“沙鸥”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自由
- C. 忍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更侧重于对景色的描绘。
- 陶渊明《归园田居》:强调归隐田园的理想,体现出对世俗的彻底放弃。
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虽有对自然的向往,但仍不舍对现实的反思和挣扎,反映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曾国藩全集》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