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寿沙城楼》

时间: 2025-01-11 07:45:22

偶因萸菊到城头,手揽潇湘一片秋。

西北黄尘甭远徼,东南紫气盛中州。

众山环拱皆衡麓,一水横陈是橘洲。

且酌芳樽酹千古,去来鸥雁自沉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寿沙城楼

偶因萸菊到城头,
手揽潇湘一片秋。
西北黄尘甭远徼,
东南紫气盛中州。
众山环拱皆衡麓,
一水横陈是橘洲。
且酌芳樽酹千古,
去来鸥雁自沉浮。

白话文翻译

因为菊花和茱萸的节日来到了城头,
我手握潇湘的秋景一片。
西北的黄尘不需远道而来,
东南的紫气正盛于中原。
众多山峦环抱着都是衡山的麓,
一条河流横陈于橘子洲的土地。
不如举杯畅饮,向千古的事迹敬酒,
往来飞翔的鸥雁各自随意沉浮。

注释

字词注释:

  • 萸菊:指的是重阳节(九月九日)时应景的菊花和茱萸,象征长寿。
  • 潇湘:指湘江,古时常用来描写秋天的美丽景色。
  • 黄尘:形容北方的风沙。
  • 紫气: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气象,象征好运。
  • 衡麓:衡山的山脚。
  • 橘洲:指橘子洲,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

典故解析:

  •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代人们会在此日登高祈福。
  • 酹千古:古时祭酒,意指用酒敬奉历史人物或事迹,表达对历史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子贞,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常常融入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期间,诗人通过登楼眺望,感受秋的气息,同时结合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歌鉴赏

《九日登寿沙城楼》是一首描绘秋景与抒发人生哲思的诗。诗的开头通过“偶因萸菊到城头”,引入了重阳节的背景,表现出诗人对节日的感知。接着,诗人描绘了潇湘一带的秋色,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

“西北黄尘甭远徼,东南紫气盛中州”两句,展现了诗人对祖国辽阔山河的感慨。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现出诗人胸怀宽广的气度。接下来的“众山环拱皆衡麓,一水横陈是橘洲”,则让人仿佛置身于秋日的长江之畔,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美。

最后两句“且酌芳樽酹千古,去来鸥雁自沉浮”,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历史的沧桑。诗人在此不仅是在饮酒,而是在与历史对话,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因萸菊到城头:因重阳节的到来,诗人登上城楼。
  2. 手揽潇湘一片秋:手握潇湘的秋景,感受到浓厚的秋意。
  3. 西北黄尘甭远徼:西北的黄尘不需远道而来,描绘出北方的荒凉。
  4. 东南紫气盛中州:东南的紫气在中原地区冉冉升起,象征着富饶和吉祥。
  5. 众山环拱皆衡麓:周围的山峦环绕,皆为衡山的山脚。
  6. 一水横陈是橘洲:橘子洲的河水横向流淌,展现出自然的美。
  7. 且酌芳樽酹千古:不如举杯畅饮,向历史的伟大致敬。
  8. 去来鸥雁自沉浮:飞翔的鸥雁自由地沉浮,象征着自然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西北黄尘甭远徼,东南紫气盛中州”,对称工整。
  • 意象:如“萸菊”、“潇湘”等,营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秋日的韵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历史的思考,展现诗人宽广的胸怀与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萸菊:象征长寿,寓意美好。
  • 潇湘:代表着秋天的美丽景色。
  • 黄尘:暗示着战争与动荡的历史。
  • 紫气:象征着吉祥与富饶。
  • 鸥雁: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对历史的敬仰
    c) 生活哲学
    d) 以上皆是

  2. “去来鸥雁自沉浮”中,鸥雁象征什么?
    a) 自由与生命的无常
    b) 战争与动荡
    c) 秋天的美丽
    d) 长寿的象征

  3. “西北黄尘甭远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自豪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a) 自由与生命的无常
  3. a)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九日登寿沙城楼》与杜甫的《登高》都有着登高望远的主题,但李曾伯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多地抒发个人的忧国之情。两者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