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 舞酒妓》

时间: 2025-01-11 06:15:56

一剪晴波娇欲溜。

绿怨红愁,长为春风瘦。

舞罢金杯眉黛皱。

背人倦倚晴窗绣。

脸晕潮生微带酒。

催唱新词,不应频摇手。

闲把琵琶调未就。

羞郎却又垂红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栖梧 舞酒妓
作者: 刘天迪 〔宋代〕

一剪晴波娇欲溜。
绿怨红愁,长为春风瘦。
舞罢金杯眉黛皱。
背人倦倚晴窗绣。
脸晕潮生微带酒。
催唱新词,不应频摇手。
闲把琵琶调未就。
羞郎却又垂红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舞女在春日里轻盈舞动的情景。她的舞姿如同一剪娇嫩的波澜,让人心生怜惜。她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怨怼和愁苦,因而显得更加瘦弱。舞毕,她微微皱眉,似乎有些疲倦,倚靠在晴窗边,眼神中透着一丝倦怠。她脸上因饮酒而微微泛红,似乎还没从舞蹈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她催促歌手唱新词,却又不想频频招手。此时她闲暇间拨动琵琶,调子却未能完全成型。面对心上人,她又羞怯地低下了头,轻轻垂下红袖,显得既柔弱又妩媚。


注释

  • 一剪晴波:比喻轻盈的舞姿,如同一剪柔和的水波。
  • 绿怨红愁:绿代表春天的生机,红象征爱情的愁苦,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 金杯:指盛酒的杯子,象征宴会和欢愉。
  • 眉黛皱:形容眉毛微微皱起,显示出疲惫或不快。
  • 催唱新词:催促歌手唱新的歌曲,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天迪,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词作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凤栖梧 舞酒妓》写于一个春日的宴会场景,表现了舞女在欢愉与忧愁之间的内心挣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束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舞女在春日宴会中的复杂心情。开头一句“一剪晴波娇欲溜”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轻盈而柔美的画面,舞女的舞姿如水波般轻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接下来的“绿怨红愁”则揭示了她内心的愁苦与忧伤,暗示着她在欢愉表象下隐藏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金杯、琵琶等元素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同时也增添了宴会的氛围。舞女在舞毕后的倦怠、微醉,以及对心上人的羞怯,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在美丽与脆弱、欢乐与忧愁之间的矛盾。

诗末的“羞郎却又垂红袖”更是点睛之笔,表达了舞女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既有对心上人的期待又有隐隐的羞怯,使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显得尤为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剪晴波娇欲溜:舞女的舞姿如同轻柔的波浪,展现了她的美丽与灵动。
  2. 绿怨红愁,长为春风瘦:内心的愁苦使她显得瘦弱,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忧伤交织。
  3. 舞罢金杯眉黛皱:舞毕后,手中金杯象征着欢愉,但眉头却因疲惫而皱起。
  4. 背人倦倚晴窗绣:她倚靠在窗边,显得疲倦而孤独,窗外的晴天与她内心的阴郁形成对比。
  5. 脸晕潮生微带酒:饮酒后的微醺使她脸色潮红,增添了几分娇媚。
  6. 催唱新词,不应频摇手:想要催促歌手唱新曲,但又不愿意频繁招手,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7. 闲把琵琶调未就:闲暇之余拨动琵琶,却未能调出完整的乐曲,暗示她内心的迷茫。
  8. 羞郎却又垂红袖:面对心上人,她的羞怯与妩媚交融,柔美而动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剪晴波”,将舞女的舞姿比作波浪,形象生动。
  • 对仗:如“绿怨红愁”,形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拟人: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赋予了情感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舞女生活的细腻刻画,反映了女性在春日宴会中的美丽与脆弱,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同时也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束缚进行了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波:象征性地表达舞女的轻盈与美丽。
  • 金杯:宴会和欢愉的象征,暗示着生活的奢华与短暂。
  • 琵琶:音乐的象征,代表着女性的内心情感与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画面感,也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剪晴波”比喻什么? A. 舞女的舞姿
    B. 酒的颜色
    C. 春天的花朵

  2. “绿怨红愁”中的绿和红分别象征什么? A. 春天和秋天
    B. 生机和爱情的愁苦
    C. 快乐和忧愁

  3. 诗中提到的“金杯”代表了什么? A. 财富
    B. 宴会与欢愉
    C. 友谊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的情感与内心的复杂。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对爱情的渴望。

诗词对比

  • 与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刘天迪的诗更注重对女性情感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