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韵杂咏七首》

时间: 2025-01-11 02:55:37

足随意以行,目惟心所视。

若必待使之,动行即相戾。

是故造自然,斯为理之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足随意以行,目惟心所视。
若必待使之,动行即相戾。
是故造自然,斯为理之至。

白话文翻译:

脚步随心意而行,目光只看心中所想。
如果非得依赖他人,那行动就会相互抵触。
因此,造就自然,才是道理的极致。

注释:

  • 足随意以行:脚步随着内心的意愿而行动。
  • 目惟心所视:目光只看内心所想所见。
  • 若必待使之:如果必须依赖他人来引导。
  • 动行即相戾:行动便会互相抵触,难以和谐。
  • 造自然:创造自然的状态。
  • 斯为理之至:这是道理的极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若川,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对自然和心灵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那时社会动荡,士人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愈发深入。李若川的诗歌反映了对自我内心的探索,提倡顺应自然和内心的真实感受。

诗歌鉴赏:

《三韵杂咏七首》中的这首诗展现了李若川对心灵自由与自然的深刻理解。诗开篇以“足随意以行,目惟心所视”点明了人与自然、内心的关系,强调了个体的主观性和内在的真实感受。诗中提到若依赖外部的力量,便会导致行动上的冲突,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我独立性的追求。

李若川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简练而有力的语言,通过对比与因果关系的揭示,呼吁人们回归内心,尊重自然的法则。诗的结尾“是故造自然,斯为理之至”则升华了主题,指出真正的道理在于顺应自然法则,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整首诗清晰而深邃,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蕴含了哲理的思考,使人感受到一种从容与自在的生活态度,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足随意以行: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强调内心的主导作用。
  • 目惟心所视:目光所及,反映出内心的愿景与追求。
  • 若必待使之:暗示依赖他人是被动的状态,失去了主动权。
  • 动行即相戾:行动上的矛盾与冲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
  • 是故造自然:强调自然的状态是人类应追求的目标。
  • 斯为理之至:总结观点,指出顺应自然是最深刻的道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心灵独立与依赖他人的对比,反映出内心的真实与外界的复杂。
  • 比喻: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法则相提并论,揭示了二者的和谐关系。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人应追求内心的自由,尊重自然法则,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行动的自由与自主。
  • :代表内心的视野与追求。
  • :内在的真实与情感。
  • 自然:象征和谐与真实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足随意以行”意指什么? A. 跟随他人
    B. 自由行动
    C. 停止不前
    答案:B

  2. 诗中提到“若必待使之”,意在表达什么? A. 依赖他人
    B. 独立自主
    C. 追求自由
    答案:A

  3. “造自然”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创造美好生活
    B. 顺应自然法则
    C. 追求名利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王维的《山居秋暝》:体现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及时行乐与自然的豪放,而李若川则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契合,展现出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若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