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二解 其二》

时间: 2025-01-22 23:20:08

须知造化自心生,风雨云雷特践形。

人在两閒元有事,天于万类岂无情。

焦枯蒙润物苏醒,昏闷得凉身泰平。

昨夜桃笙时便背,定应收捲向金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雨二解 其二
作者:吴潜 〔宋代〕

须知造化自心生,
风雨云雷特践形。
人在两閒元有事,
天于万类岂无情。
焦枯蒙润物苏醒,
昏闷得凉身泰平。
昨夜桃笙时便背,
定应收捲向金茎。

白话文翻译

要知道自然的变化始终源于内心,
风雨、云、雷都是自然的表现。
人在生活的两端总有事情发生,
天对于万物又岂能没有情感。
干枯的万物在雨中复苏,
闷热的天气也因此变得清凉舒适。
昨夜的桃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应该是收拢着向金色的果实奔去。

注释

  • 造化:指自然界的变化和创造。
  • 风雨云雷:自然现象,象征天气变化。
  • 两閒:指生活的两种状态或两种极端。
  • 万类:指自然界中的万物。
  • 焦枯:干枯、枯萎的状态。
  • 蒙润:被雨水滋润。
  • 桃笙:桃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 金茎:指丰收的果实,象征成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以其精致的诗风和清新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喜雨二解》是吴潜对自然现象的感悟,表达了雨水带来的滋润和生机,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诗作处于宋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人思想活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热门话题。

诗歌鉴赏

《喜雨二解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须知造化自心生”,直接指出自然现象与人心之间的联系,暗示着外部的风雨云雷不过是内心情感的体现。通过“人在两閒元有事”,诗人进一步强调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如何在自然的变化中找到内心的平衡。

在描绘雨水的滋润时,诗人使用了“焦枯蒙润物苏醒”,生动展现了雨水对万物复苏的影响,极具画面感。“昏闷得凉身泰平”则传达出雨水带来的舒适与宁静,展现了自然对人类情感的滋养。

最后两句“昨夜桃笙时便背,定应收捲向金茎”,将自然之美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结合,桃花的摇曳暗示着春天的希望,金茎则象征着丰收的未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乐观态度。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须知造化自心生:强调自然变化源于内心的感受与理解。
  2. 风雨云雷特践形:自然现象是内心世界的具象表现。
  3. 人在两閒元有事:人生活在两种状态之间,总有事情发生。
  4. 天于万类岂无情:自然对万物是有情感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
  5. 焦枯蒙润物苏醒:干枯的万物在雨水的滋润下复苏。
  6. 昏闷得凉身泰平:雨水带来清爽,缓解了人们的烦闷。
  7. 昨夜桃笙时便背:桃花在微风中摇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8. 定应收捲向金茎:象征着丰收和希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心情感相联系,形成深刻的哲理。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与人心的关系展开,强调自然现象不仅是外在的存在,更与人的内心感受密切相关。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自然与和谐关系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造化:象征自然的变化与创造力。
  • 风雨:代表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滋润。
  • 桃笙:象征生机与春天的希望。
  • 金茎:象征丰收与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须知造化自心生”意指: A. 自然变化是外在的
    B. 自然变化源于内心
    C. 自然与人无关

  2. “焦枯蒙润物苏醒”中“蒙润”意为: A. 遮盖
    B. 滋润
    C. 干枯

  3. “昨夜桃笙时便背”中的“桃笙”指的是: A. 桃花
    B. 桃树
    C. 背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表达对国家与民族的关心。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体的孤独与思考,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吴潜诗集》

以上是对《喜雨二解 其二》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