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七夕》

时间: 2025-01-27 03:12:34

记摘小园瓜李,七夕年时花底。

呆女嫁痴牛,嫁到良宵十四。

弹指,弹指,好事已成虚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七夕 朱彝尊 〔清代〕

记摘小园瓜李,七夕年时花底。呆女嫁痴牛,嫁到良宵十四。弹指,弹指,好事已成虚事。

白话文翻译:

记得在小园中摘取瓜李,七夕时节花下相会。呆女与痴牛成婚,直到这美好的夜晚十四日。弹指之间,弹指之间,美好的事情已成虚幻。

注释:

  • 记摘小园瓜李:回忆在小园中摘取瓜果和李子。
  • 七夕年时花底:指七夕节时在花下相会。
  • 呆女嫁痴牛:指织女(呆女)与牛郎(痴牛)的婚姻。
  • 嫁到良宵十四:指织女与牛郎的相会之夜,即农历七月十四日。
  • 弹指:形容时间短暂。
  • 好事已成虚事:指美好的事情已经变得虚幻,不再真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以七夕为背景,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七夕节,诗人通过回忆小园中的瓜李和花下的相会,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以七夕为背景,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中“记摘小园瓜李”和“七夕年时花底”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而“呆女嫁痴牛”和“嫁到良宵十四”则借用传说中的情节,增强了诗歌的浪漫色彩。最后两句“弹指,弹指,好事已成虚事”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感慨,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摘小园瓜李”:回忆在小园中摘取瓜果和李子,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七夕年时花底”:指七夕节时在花下相会,增添了浪漫的氛围。
  • “呆女嫁痴牛”:借用织女与牛郎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嫁到良宵十四”:指织女与牛郎的相会之夜,即农历七月十四日,强调了美好时光的短暂。
  • “弹指,弹指”:形容时间短暂,强调了美好时光的易逝。
  • “好事已成虚事”:指美好的事情已经变得虚幻,不再真实,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修辞手法:

  • 借用传说:通过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增强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 对比:通过对比美好时光的易逝和现实的无奈,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人通过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描绘小园中的瓜李,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园瓜李: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回忆。
  • 七夕花底:象征着浪漫和相会。
  • 呆女痴牛: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传说。
  • 良宵十四: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短暂和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呆女嫁痴牛”指的是哪个传说? A. 嫦娥奔月 B. 牛郎织女 C. 白蛇传 D. 梁山伯与祝英台

  2. 诗中“嫁到良宵十四”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 A. 七月初七 B. 七月十四 C. 八月十五 D. 九月初九

  3. 诗中“弹指,弹指”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同样以七夕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 秦观《鹊桥仙》: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牧《秋夕》与朱彝尊《如梦令》:两者都以七夕为背景,但杜牧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而朱彝尊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收录了朱彝尊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朱彝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