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没悬流虽有道,
凭陵险地本无心。
未能与物都无碍,
咫尺清泉亦自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现了在险峻的河流中虽然有通行的道路,但在困难的地势面前,人并没有特定的心思去追求。即便与自然万物相处也不会有任何妨碍,眼前的清泉虽然只有咫尺,却同样是深邃的。
注释
- 出没:出现和消失。
- 悬流:高悬的水流,指险峻的河流。
- 凭陵:依靠高地,指险峻的地形。
- 无心:没有特定的意图或心思。
- 未能:不能,未曾。
- 咫尺:指非常近的距离。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自深:自然是深邃的,隐含深意。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意境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险境中保持内心平和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东坡的弟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诗风受到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苏辙在其诗歌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出行途中,目睹自然景观而产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险峻的自然景观及其带来的心灵感受,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哲理。开头两句“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表明在险恶的环境中,通向自然的道路并不显而易见,然而,面对复杂的地形与环境,作者却能够保持一种无心的态度。此处,诗人似乎在暗示人生的某种境遇,面对困难与险阻,重要的并不是追求目标,而是内心的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则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即使周围的环境再复杂,人与自然的互动也不应受到影响。这里的“清泉”象征着内在的智慧与宁静,尽管泉水看似近在咫尺,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这种意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正是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综上所述,整首诗在简短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苏辙的深邃观察与淡然处世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没悬流虽有道:虽然有通行的道路,但在高悬的水流中出入却很艰难。
- 凭陵险地本无心:面对险峻的环境,心中没有特定的挂念或追求。
- 未能与物都无碍:与自然万物相处,并不受到环境的妨碍。
- 咫尺清泉亦自深:即使眼前的清泉距离很近,内在的深度却是无穷无尽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泉比作内心的智慧,表达深刻的哲理。
- 对仗:诗中前后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在险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悬流:象征险恶与挑战。
- 凭陵:代表高地与阻碍。
- 清泉: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苏东坡
- B. 苏辙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咫尺清泉”象征着什么?
- A. 物质的财富
- B. 内在的智慧与宁静
- C. 远方的理想
- D. 复杂的人际关系
-
诗中“凭陵险地”所指的是什么?
- A. 高耸的山脉
- B. 险峻的环境
- C. 和平的土地
- D. 生命的旅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辙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中问答》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苏辙更强调心境的超然,而王维则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心灵的契合。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共同展现了宋代诗歌的深厚底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