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句觉而补之》
时间: 2025-01-27 03:36: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心淡无著,与物常欣然。
虚闲偶有见,白云在空间。
爱之欲吐玩,恐为时俗传。
逡巡自失去,云散空长天。
永愧陶彭泽,佳句如珠圆。
白话文翻译
我内心淡泊无所依附,和万物保持着愉悦的心境。
在闲暇时偶尔看到,白云飘荡在天空中。
我爱这些景象,想要表达出来,却又害怕被世俗所传扬。
徘徊中我似乎失去了它们,云彩散去,留下空旷的天空。
我永远愧疚于陶渊明,因他的佳句如同圆润的珍珠。
注释
- 此心:指的是诗人的内心状态。
- 淡无著:淡泊而没有执著。
- 欣然:内心快乐、愉悦。
- 虚闲:空闲、闲暇的状态。
- 逡巡:徘徊、踯躅。
- 陶彭泽:指陶渊明,号彭泽,著名的隐士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擅长诗、文。苏辙的诗风清新淡雅,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在阅读《山海经》后,受到陶渊明的启发而作。陶渊明以其淡泊名利、隐逸自然的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苏辙的思想。诗作表达了苏辙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我表达的犹豫,同时也流露出对陶渊明的钦佩。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此心淡无著”开篇,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淡泊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体会到那种与世无争的快乐。在“虚闲偶有见”中,白云成为了自然的象征,象征着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白云在天空中悠然自得,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哲学。
接下来的“爱之欲吐玩,恐为时俗传”则表现出诗人对表达自我的矛盾心理。虽然心中有感触,但又害怕被世俗所误解或是流于表面,而失去本真。这种矛盾引发了诗人的沉思,使得他在“逡巡自失去”中感受到了一种失落感,仿佛那些美好的瞬间在不经意间便消散了。
最后一联“永愧陶彭泽,佳句如珠圆”则是对陶渊明的深切敬佩,表明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我怀疑。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的追求,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心淡无著:诗人坦露内心情感,强调心境的淡泊。
- 与物常欣然:说明他与自然万物保持和谐,内心愉悦。
- 虚闲偶有见:在闲暇时,偶然看到美景。
- 白云在空间:白云象征自然的美好,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 爱之欲吐玩:诗人希望把对美景的爱表达出来。
- 恐为时俗传:担忧自己的表达被世俗误解或肤浅化。
- 逡巡自失去:在徘徊之中,似乎失去了那种美好。
- 云散空长天:白云的消散象征着美好瞬间的流逝。
- 永愧陶彭泽:对陶渊明的惭愧与敬佩。
- 佳句如珠圆:陶渊明的诗句如同珍珠般完美,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内心的淡泊与世俗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白云作为重要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比喻:将陶渊明的诗句比作“珠圆”,表达其珍贵和完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淡泊,同时流露出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对自我创作能力的自省。诗人既希望能够表达内心的感受,又对世俗的看法感到担忧,体现出一种复杂的人性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自然与美好,代表了诗人向往的理想生活。
- 长天:象征广阔与无垠,表达诗人内心的空灵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的字是什么?
- A) 子瞻
- B) 子昂
- C) 子良
-
诗中提到的陶彭泽是指谁?
- A) 陶渊明
- B) 陶侃
- C) 陶弘景
-
"此心淡无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A) 追求功名
- B) 淡泊名利
- C) 忧国忧民
答案
- A) 子瞻
- A) 陶渊明
- B) 淡泊名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
- 苏辙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强调了自然的美,但苏辙在表达中流露出更多的对世俗的反思与自我怀疑,而陶渊明则更直接地追求隐逸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苏辙的诗歌比较研究》
- 《古典诗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