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7:01:30

拙者窃钩辄斩趾。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句 其二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拙者窃钩辄斩趾。

白话文翻译:

我这个笨拙的人,偷了钩子就会被斩断手指。

注释:

  • 拙者: 指我这个笨拙的人。
  • 窃钩: 偷窃钩子,意指小偷小摸。
  • : 每次、就。
  • 斩趾: 砍掉手指,形容惩罚严厉。

典故解析:

“窃钩”这个典故源于《左传》,原文为“窃钩者,斩”。这句话表达了对偷窃行为的严厉惩罚。在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表达对自己行为的愚蠢和对社会道德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融入个性化的情感和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的晚年,反映了他在艺术追求上对自我反省的态度。社会上对于道德的标准和个人行为的影响,使他在创作中更加关注人性的复杂和自我的缺陷。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句 其二》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拙者”二字不仅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谦卑,也暗含了对社会道德的思考。诗人以“窃钩”这个行为为引,表现出对小德小恶的警惕,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与自我反省。这种反思不仅关乎个体的行为,也关乎整个社会的风气。在简短的字句中,诗人将自我贬抑与道德警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为其增添了力量,诗人用“辄斩趾”这一强烈的意象,强调了偷窃后果的严重性,使读者在感受到惩罚的同时,思考其背后的道德意义。这种对比不仅让人警醒,也引发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整体来看,黄庭坚通过此诗展示了他对人性、道德与社会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宋代文人的责任感和自省精神。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拙者”是自谦之词,表现出诗人对自身不足的认知。
    2. “窃钩”直指小偷小摸,突出行为的卑劣。
    3. “辄斩趾”则强调了偷窃行为的严厉后果,警示世人。
  •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拙者”与“窃钩”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显了道德的警示。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道德行为的自省与警惕,警告人们要珍惜自身的品德,避免因小失大。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拙: 表达自我的谦卑。
    • 钩: 指偷窃的对象,象征着诱惑与贪婪。
    • 趾: 被砍掉的手指,象征着因错误行为所遭受的惩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拙者”在诗中指什么?
    A. 聪明的人
    B. 笨拙的人
    C. 厉害的人
    答案: B

  2. 诗中提到的“窃钩”是指什么行为?
    A. 偷窃行为
    B. 捕捉动物
    C. 钓鱼
    答案: A

  3. 诗中“辄斩趾”意指什么?
    A. 轻微惩罚
    B. 严厉惩罚
    C. 不惩罚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反映社会动荡与人性。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体现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黄庭坚的《句 其二》更侧重于自我反省与道德警示,而白居易的作品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象与人情世故。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均体现了各自时代的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黄庭坚诗文集》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