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杨康国》

时间: 2025-02-04 16:58:08

君家秋实罗浮种,已作累累半拂墙。

莫遣儿童酸打尽,要看霜後十分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家秋实罗浮种,
已作累累半拂墙。
莫遣儿童酸打尽,
要看霜後十分黄。

白话文翻译

你的家中种植的罗浮秋实,
如今已累累挂满半边墙。
不要让孩子们把它们都打尽,
我想等到霜降后再看那成熟的金黄。

注释

  • 君家:指的是对朋友或亲人的称呼,意为“你的家”。
  • 秋实:秋天结出的果实。
  • 罗浮:指一种果树,具体可理解为“罗浮山”的一种特产。
  • 累累:形容果实丰盈,堆积的样子。
  • 莫遣:不要让。
  • 儿童:指小孩,可能是指家中的孩子。
  • 酸打尽:指小孩们用手打掉未成熟的酸果。
  • 霜後:霜降之后,指的是秋冬交替的时期。
  • 十分黄:指果实成熟后的金黄色。

典故解析

“罗浮”可能与“罗浮山”有关,罗浮山是道教的圣地,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诗中的果实象征着丰收与希望,表达了对自然的珍视与对成果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南宋著名的词人、书法家、诗人,与苏轼、米芾、蔡襟并称为“宋四家”。其诗词多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社会动荡与个人的内心平静形成对比,使得作品更显珍贵。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呈杨康国》以其质朴的语言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切关怀。诗中描绘的秋实,不仅是对丰收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第一句“君家秋实罗浮种”,直接引入主题,诗人以“君家”作为开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展现出一种亲切感。

接下来的“已作累累半拂墙”,则通过视觉意象展现了丰收的景象,果实累累的画面令人心生欢喜,似乎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希望。诗人呼吁“莫遣儿童酸打尽”,显现出对孩子们天真行为的无奈与爱护,表现出他对自然过程的尊重与珍惜。

最后一句“要看霜後十分黄”,则是对未来的期盼,霜降后的果实更加成熟,象征着收获的成熟和人生的积累。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体现出黄庭坚温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君家秋实罗浮种:引入话题,提到种植的果实,指向丰收的主题。
    • 已作累累半拂墙:通过视觉描写展示丰收的成果,生动形象。
    • 莫遣儿童酸打尽:表达对自然的保护意识,体现关心与珍惜。
    • 要看霜後十分黄:表达对成熟果实的期待,象征未来的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果实比作希望,暗示人生的收获和期待。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丰收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秋实:象征着丰收与成熟,代表着生命的循环。
  • 儿童:象征着天真无邪,体现出对自然的无知与自然的保护。
  • :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代表着生命的转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呈杨康国》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黄庭坚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秋实”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花
    • B. 秋天的果实
    • C. 冬天的雪
  3. 诗人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果实?

    • A. 绿色的果实
    • B. 酸的果实
    • C. 十分黄的果实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黄庭坚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生活的质感,而苏轼则更具哲理性和广阔的视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