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
时间: 2025-01-26 05:18: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酒泉子
作者:冯延巳 〔唐代〕
庭下花飞。月照妆楼春事晚,珠帘风,兰烛烬,怨空闺迢迢何处寄相思。玉箸零零肠断,屏帏深,更漏永,梦魂迷。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春色融融。飞燕乍来莺未语,小桃寒,垂柳晚,玉楼空天长烟远恨重重。消息燕鸿归去,枕前灯,窗外月,闭朱笼。
深院空帏。廊下风帘惊宿燕,香印灰,兰烛灺,觉来时月明人自捣寒衣。刚爱无端惆怅,阶前行,阑外立,欲鸡啼。
白话文翻译:
庭院中的花瓣随风飘落。月光照耀着妆楼,春天的事情已然迟暮,珠帘随风摇动,兰烛的火焰已熄灭,空闺的怨恨向何处寄托我的相思。玉箸在食物上轻轻敲打,心如刀割,屏风深处,漏壶声长,梦魂恍惚。
芳草延绵不断,柳树映照着危桥下的小路,归来的鸿雁飞过,行人已去,碧山边上微风轻拂,烟淡雨萧条。对岸马嘶声从何而来?心如九曲肠,泪流满面,夕阳映照天际。
春色融融,飞燕忽然到来,莺鸟尚未鸣唱,小桃花依然寒意,垂柳已晚,空中的玉楼被长烟笼罩,重重的恨意难以化解。听闻燕鸿的消息归来,枕边的灯,窗外的月,朱色笼子紧闭。
深院中的空帷,走廊下的风帘惊动了栖息的燕子,香印已成灰,兰烛熄灭,醒来时月光明亮,人却独自捣衣。刚刚的爱意无端惆怅,阶前行走,阑外伫立,恰似鸡鸣欲破晓。
注释:
- 珠帘:指窗帘,通常用珠子串成,象征华美的居所。
- 兰烛:指香烛,象征温暖和情感的寄托。
- 玉箸:用玉石制作的筷子,象征高贵和细腻。
- 九回肠:形容心情复杂,肠断的痛苦。
- 深院空帏:指深处的院子和空荡的帷帐,象征孤独和寂寞。
- 香印灰:指香烛燃尽后的灰烬,象征爱情的消逝。
- 鸡啼:指清晨的叫声,象征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字子才,号逸人,唐代著名词人,擅长小令,作品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和精致的意境。他的词风婉约,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酒泉子》作于唐代,正值诗词繁荣的时期。冯延巳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环境中,他的词往往反映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离别、孤独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酒泉子》是一首表现离愁别恨的词作,透过清丽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与对爱情的执念。全词以月光、花瓣、燕子等意象构成一个充满春意的氛围,仿佛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恍惚而美丽的梦境中。
开篇“庭下花飞”便营造出一种春日的浪漫与惆怅,月光照射在妆楼上,春色已晚,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着,词中描绘了空闺的孤独,思念的愁苦,“怨空闺迢迢何处寄相思”一句,表露出深切的离愁。
在词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像是芳草、柳树、归鸿等,进一步渲染了分离的痛苦。尤其是“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生动地传达出离愁的绵延与深重。
最后,词作以“深院空帏”收尾,令人感受到深切的孤独与惆怅,仿佛在告别一个美好的春天,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空虚。整首词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对感情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庭下花飞:描绘了庭院里花瓣随风飘散的情景,暗示着春天的渐行渐远。
- 月照妆楼春事晚:月光照耀着妆楼,说明夜色已深,春天的美好即将结束。
- 珠帘风,兰烛烬:珠帘随风摇动,兰烛的火焰已熄灭,暗示着情感的冷却与孤独。
- 怨空闺迢迢何处寄相思:在空闺中感到怨恨,不知情思该寄托何处,表现出深切的思念之情。
- 玉箸零零肠断:用玉箸轻轻敲打,心如刀割,展现内心的痛苦。
- 屏帏深,更漏永,梦魂迷:在深厚的屏风后,漏壶声长,梦魂迷离,显示出孤独与思念的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箸零零肠断”,通过比喻表现心中的痛苦。
- 对仗:如“珠帘风,兰烛烬”,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如“廊下风帘惊宿燕”,将风帘拟人化,表现出环境的生动与情感的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词主要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春天的美好与离别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深重的惆怅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的时光与爱情。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燕:象征归来与希望。
- 柳:象征柔美与离别。
- 灯:象征温暖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兰烛”象征什么?
- A. 希望
- B. 温暖与情感
- C. 离别
-
填空题:诗中“月照妆楼春事晚”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
判断题:全诗通过自然景色来表现内心的痛苦与思念。 (对/错)
答案:
- B
- 春天的流逝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相见欢》:李煜
- 《钗头凤·世情薄》:李煜
诗词对比:
- 冯延巳 vs. 李煜:冯延巳的词多表现细腻的个人情感,而李煜则更多地融入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沉重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