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敏学授承务郎》

时间: 2025-02-04 16:29:14

辛勤场屋一书生,六卷时文谩策名。

身事两朝奚所补,恩覃五世亦何荣。

前人庆泽宜丰报,尔辈官曹讵可轻。

移孝为忠斯不负,更须勤学绍家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勤场屋一书生,六卷时文谩策名。
身事两朝奚所补,恩覃五世亦何荣。
前人庆泽宜丰报,尔辈官曹讵可轻。
移孝为忠斯不负,更须勤学绍家声。

白话文翻译:

一位勤奋在书斋的书生,写了六卷时文来博取名声。
在两个朝代中做事,得到的补偿又算什么呢?
前人所积累的恩泽,应该好好报答;你们这些官员,怎么能轻视这些?
将孝道转化为忠诚,这样才能不辜负前人,更要努力学习,传承家族的声誉。

注释:

  • 辛勤:辛苦勤劳。
  • 场屋:书斋,指书房。
  • 书生:读书人,指科举考试的候选人。
  • 六卷时文:指六篇有关时政的文章。
  • 身事两朝:指在两个朝代中任职。
  • 奚所补:有什么补偿或回报。
  • 恩覃:恩泽深厚。
  • 前人庆泽:前辈所留下的荣华。
  • 尔辈官曹:你们这一辈的官员。
  • 移孝为忠:把孝顺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
  • 绍家声:传承家族的声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经孙(约1086—?),字子直,号兰亭,宋代人,曾任职于官府,著有诗文,提倡学术。徐经孙的诗作多反映出对学问的重视及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面对科举制度与仕途选择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学问和品德的重视,强调了士人应为国家和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书生的描述,表达了对勤奋学习和忠诚于国家的要求,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开头两句以书生的勤劳与时文的写作引入,展现出士人的学问追求。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质疑在两个朝代中任职的士人所得到的回报,暗示了对功名的淡薄与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接着,诗人提到前辈的恩泽,强调对先人的感恩之情,表明后代必须传承这种精神。最后一句提到“更须勤学绍家声”,传达了对后辈的期望,既要有忠于国家的情怀,也要具备深厚的学识。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既反映了个人对学问的追求,也体现了对家族、国家的责任感。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责任感,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努力学习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辛勤场屋一书生:描述书生在书斋中勤奋学习的状态。
  • 六卷时文谩策名:书生通过写作六卷有关时事的文章来追求名利,表现出对科举的投机心理。
  • 身事两朝奚所补:质疑在两个朝代中任职的回报,反映出对功名的冷静思考。
  • 恩覃五世亦何荣:强调前人留下的恩泽,认为这份荣光应该得到珍视和传承。
  • 前人庆泽宜丰报:提醒后辈应当感恩前辈的恩泽。
  • 尔辈官曹讵可轻:质疑当代官员对前辈荣光的轻视。
  • 移孝为忠斯不负:强调孝道的转化,忠诚于国家是对前人的回报。
  • 更须勤学绍家声:告诫后辈要更加努力学习,传承家族名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生的学习比作辛勤工作,表达出拼搏的精神。
  • 对仗:如“前人庆泽宜丰报”与“尔辈官曹讵可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诗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感与对学问的追求,强调了对前辈恩泽的感恩与传承的重要性,表现出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生:象征知识与理想,反映出士人的追求与责任。
  • 时文:代表时政与社会,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 :分别象征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是士人应具备的核心价值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书生”指的是: A. 官员
    B. 农民
    C. 读书人
    D. 商人

  2. “移孝为忠”主要强调的是: A. 忠于家庭
    B. 忠于国家
    C. 忠于朋友
    D. 忠于个人

  3. 诗中提到的“六卷时文”指的是: A. 六篇诗歌
    B. 六篇时事文章
    C. 六本书籍
    D. 六个科举名额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体现了对历史的感悟与个人的抱负,表达出伟大的理想与志向。
  • 《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历史的视角,表达对过往的追思与对未来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