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天地一大物》
时间: 2025-02-04 16:2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天地一大物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天地一大物,扶植要人才。
人才谁是,不肯随俗强追陪。
与我言兮我愿。
莫我知兮谁怨。
全仗帝为媒。
此意久寥阔,今见者留台。
笏围腰,书创屋,骑笼街。
时贤白尽须发,老子抑名斋。
更取堂名淇绿。
要把北山万竹。
一日倚云栽。
自处只如此,将相任时来。
白话文翻译:
这天地是一件大事物,扶持要靠人才。
那么,人才到底是谁呢?不愿随俗,强迫自己去追求陪伴。
若与我交谈,我愿意。
若无人理解我,又能怨谁呢?
全靠皇帝作中介。
这种想法已经久远而寥阔,今天可以见到的人却留在这里。
带着笏,腰间围着书,骑着轿子走街。
那些贤才如白发苍苍,老子却自称为隐士。
再取堂名“淇绿”,
想要把北山的万竹,
在某日倚靠着云彩栽种。
我如此处身,只希望将来能任用。
注释:
字词注释:
- 扶植: 这里指支持、培养。
- 人才: 指有才能的人。
- 随俗: 随着世俗流行,不愿迎合。
- 全仗: 完全依赖。
- 笏: 古代官员的权杖,象征身份。
- 白尽须发: 形容年纪大,头发全白。
典故解析:
- “老子抑名斋”: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此处意在表达隐居不问世事的态度。
- “北山万竹”: 竹子象征高洁、正直,北山可能指代某个实际存在的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220-1290),字子华,号醉吟,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历任多种官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富有哲理,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望与对世俗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之际,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魏了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对世俗的批判。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天地一大物》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词作,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与对世俗的反思。首句“天地一大物”开篇即引人深思,显示出天地广阔,而人才则是其间的关键。诗中反复探讨人才的本质,表达了“不肯随俗”的立场,显示出作者对平庸的厌倦和对真正人才的渴求。
词中借用古代官场的意象,如“笏围腰”“骑笼街”,描绘了当时社会对身份与地位的重视。尤其是“时贤白尽须发,老子抑名斋”一句,强烈对比了贤才的衰老与隐士的清高,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最后的“自处只如此,将相任时来”则流露出淡淡的希望,虽然人生际遇不同,但他始终相信,真正的才能会在适当的时机得到认可。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地一大物,扶植要人才: 强调天地伟大,人才是其支撑。
- 人才谁是,不肯随俗强追陪: 问才者何在,拒绝随波逐流。
- 与我言兮我愿: 有人愿意交谈,我乐意倾听。
- 莫我知兮谁怨: 没人理解我,怨谁呢?
- 全仗帝为媒: 依靠皇帝的扶持。
- 此意久寥阔,今见者留台: 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今天的人们却仍在这里。
- 笏围腰,书创屋,骑笼街: 描述官场生活。
- 时贤白尽须发,老子抑名斋: 年老的贤者,老子却隐退。
- 更取堂名淇绿: 取堂名以示清高。
- 要把北山万竹,一日倚云栽: 希望在未来种下理想。
- 自处只如此,将相任时来: 自我处世,期待时来运转。
修辞手法:
- 比喻和拟人: “天地一大物”比喻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赋予天地以人情。
- 对仗: “笏围腰,书创屋”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对世俗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地: 象征广阔的世界与人生。
- 人才: 代表社会中的智慧与希望。
- 笏: 象征权利与地位。
- 白发: 代表衰老与智慧。
- 竹子: 代表高洁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地一大物”主要指什么? A. 自然界 B. 人才 C. 社会 D. 皇帝
-
诗中“与我言兮我愿”意在表达什么? A. 不愿意交流 B. 希望别人理解 C. 只想隐居 D. 拒绝交流
-
诗中提到的“时贤白尽须发”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年轻的才俊 B. 老人的智慧 C. 无能之人 D. 贫穷的生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本词相似之处在于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登高》更注重个人情感,而《水调歌头》则关注于人才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魏了翁集》
- 《中国古典文学史》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水调歌头·天地一大物》这首诗的深意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