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与兄弟清坐灯下不饮取黄精荔子甘》

时间: 2025-01-22 22:43:51

江城无地可开颜,学剪星裘闭户看。

手擘方红调儿女,漫将一笑当追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十五日与兄弟清坐灯下不饮取黄精荔子甘
江城无地可开颜,学剪星裘闭户看。
手擘方红调儿女,漫将一笑当追欢。

白话文翻译:

在正月十五这天,我和兄弟们静坐在灯下,虽然不饮酒,却取出黄精和荔子来享用。
江城之中无处可让人开怀,索性学着剪星裘(星星的形状)在家中观赏。
手中剖开红色的食物,调侃儿女,随意的一笑便可取代欢乐。

注释:

  • 正月十五:农历正月的第十五天,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可能是作者所处的地方。
  • 星裘:一般指星星的美丽,诗中可能暗指美好的夜景。
  • 黄精:一种中药材,味甘,常用于滋补。
  • 荔子:荔枝的果实,鲜美可口,象征着欢乐和幸福。
  • :随意,放松的意思。
  • 调儿女:调侃、戏弄年轻的女子。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明显引用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正月十五”与“元宵”习俗相关,元宵节是庆祝团圆、赏灯、吃元宵的日子,承载了对家庭团聚、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清新、质朴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生活情趣和自然景色,常有对人情世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宵节,作者与兄弟共度佳节,虽不饮酒,却通过食物和语言交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团聚的珍惜。

诗歌鉴赏:

此诗表现了诗人与兄弟们在元宵节的惬意生活。开篇以“江城无地可开颜”引入,隐含着对环境的无奈,但接下来的描写却显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作者选择不饮酒,而是与兄弟们共享黄精和荔子,显示出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珍惜。在这欢聚的时刻,虽然没有华丽的酒席,但他们的笑声和轻松的交流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欢乐。

诗中“学剪星裘”之句,生动地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人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世界。最后一句“漫将一笑当追欢”更是将诗的主题推向高潮,强调了微笑与快乐之间的直接联系,传达出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整体上,诗歌简洁而富有情感,通过平实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正月十五日与兄弟清坐灯下不饮取黄精荔子甘:描绘元宵节的情景,与兄弟们在灯下静坐,享用美食,体现团聚的温馨。
  2. 江城无地可开颜:表达对环境的无奈,可能是指外界的喧嚣或不如意。
  3. 学剪星裘闭户看:用“剪星裘”形象地描绘夜空的美丽,寓意在家中也能享受自然之美。
  4. 手擘方红调儿女:展现了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调侃儿女来增添欢乐。
  5. 漫将一笑当追欢:强调了微笑的力量,显示出诗人在平凡中寻找快乐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剪星裘”比作夜空的美丽,形象生动。
  • 对仗:在“手擘方红调儿女”中,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求快乐与满足的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温暖,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 灯下:象征温暖、团聚的氛围。
  • 黄精、荔子:代表了生活中的美好与甜蜜。
  • :象征快乐,传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正月十五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清明节
  2. “剪星裘”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室内的温馨
    • B. 夜空的美丽
    • C. 春天的到来
  3. 诗中提到的食物有哪些?

    • A. 菜肴
    • B. 黄精和荔子
    • C. 水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夜》- 辛弃疾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李弥逊的诗在节日气氛和对生活的热爱上有相似之处,但辛弃疾更注重豪情壮志,而李弥逊则更显平和与朴实。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