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层轩无碍石,支径曲穿林。
竹密催山暮,松摇乱客吟。
琴书虚室冷,钟鼓净坊深。
谁谓溪坡远,能来杜与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的美景与诗人的思考。高楼层层相叠,石头没有阻碍,曲折的小路穿过树林。密集的竹林催促着山中傍晚的来临,摇曳的松树影响着客人的吟唱。琴和书在空旷的室内显得冷清,钟声和鼓声在深邃的坊间回响。谁说溪边和坡道遥远,实际上却能让杜甫与岑参相聚。
注释:
- 层轩:指多层的楼阁。
- 无碍:没有阻碍。
- 支径:小路、支流。
- 竹密:竹子茂密。
- 催:催促,促使。
- 山暮:山中的黄昏。
- 松摇:松树摇动。
- 乱:杂乱。
- 虚室:空旷的房间。
- 冷:冷清。
- 净坊:安静的坊间。
- 谁谓:谁说。
- 溪坡:溪边和坡道。
- 杜与岑:指杜甫和岑参,两位著名的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子明,号汝阳,南宋时期的诗人,因其诗作清新自然而颇受推崇。他的诗风多取材于自然山水,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西山之中,诗人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杜甫和岑参,都是著名的诗人,诗人通过他们的名字来表达对诗歌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诗歌的热爱。诗的开头便描绘了高楼与石头的和谐,展现了山林的宁静与美丽。细腻的描写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竹林的密集和松树的摇曳。作者通过对“琴书虚室冷”的描绘,表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在山中独自思考,渴望与友人共赏风景。
诗中提到的“钟鼓净坊深”,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宁静的向往,钟鼓声在深邃的坊间回荡,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在最后一句“谁谓溪坡远,能来杜与岑”,诗人以“远”与“近”的对比,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与期待,尽管山水阻隔,真正的友谊却能跨越距离。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深切期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层轩无碍石:高楼与石头并存,毫无阻碍,象征着和谐的自然环境。
- 支径曲穿林:小路蜿蜒穿过树林,生动地描绘了山林的迷人景象。
- 竹密催山暮:竹林茂盛,催促着黄昏的来临,表现了自然的变化。
- 松摇乱客吟:松树摇曳,影响着客人的吟唱,反映出自然与人的互动。
- 琴书虚室冷:琴和书在空荡的房间中显得冷清,暗示诗人的孤独。
- 钟鼓净坊深:钟声和鼓声在静谧的坊间响起,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谁谓溪坡远:质疑溪边和坡道的遥远,强调友谊的珍贵。
- 能来杜与岑:暗示杜甫与岑参的到来,象征着理想的友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琴书虚室冷”,比喻心境的孤独。
- 拟人:竹密催山暮,赋予竹子以催促的动作,增强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友谊的联结,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一种高洁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着坚韧与清雅。
- 松:象征着长青与坚韧。
- 琴书:象征着文化与艺术。
- 钟鼓:象征着生活的宁静与深邃。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弥逊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
“琴书虚室冷”中的“冷”指的是什么?
A. 温度
B. 孤独感
C. 环境 -
诗中提到的“杜与岑”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A. 杜甫与岑参
B. 李白与杜甫
C. 王维与岑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弥逊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但李弥逊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杜甫则蕴含更多的忧伤与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生平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