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屋沧洲上,清贫独可怜。
书存无子读,诗好有僧传。
葬卜中原夜,坟邻北际边。
穷交空白首,莫赠买山钱。
白话文翻译:
在破旧的房屋上,位于沧洲的地方,清贫的生活让人感到无比可怜。
书籍虽存,却无子孙来阅读,诗作虽好,却只能由僧人传颂。
在中原的夜晚进行葬礼,坟墓邻近北方的边界。
朋友穷困潦倒,白发苍苍,谁还会赠送金钱来买山地呢?
注释:
- 破屋:指破旧的房屋,象征作者的贫困与无奈。
- 沧洲:沧洲是地名,可能指代偏远的地方,反映出孤寂与贫困的环境。
- 书存:书籍尚在,但无人来读,表达了对后继无人、文化传承的忧虑。
- 葬卜:指选择埋葬地点,涉及到生死与归宿的哲学思考。
- 穷交:经济条件差,交情淡薄,反映作者在世俗交往中的失落感。
典故解析:
- 中原:指的是中国的中央地区,历史上是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象征着繁荣与希望。
- 僧传:僧人传颂诗歌,暗示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无奈与希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方炯(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晚年,身处清贫的环境中,目睹社会的种种不幸,激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哭郭沧洲》是一首充满哀伤与思考的诗。作者通过描绘破旧的房屋和清贫的生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境遇,也隐含了对社会文化传承的忧虑。书籍的存在却无子孙来读,表明了作者对后继无人的悲痛,而诗歌的流传又仅仅依赖于僧人的口耳相传,显示出文化存续的脆弱和无奈。
在描写葬礼的场景时,诗中提及坟墓位于北方边际,似乎在暗示生死的无常和人对死亡的深刻反思。尤其是“穷交空白首”,揭示了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冷漠,这种情感在生活中让人倍感孤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友谊和文化传承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破屋沧洲上:描绘环境,破旧的房子暗示贫困的生活。
- 清贫独可怜:表达对清贫生活的同情与怜悯。
- 书存无子读:书虽有,但无人传承,表现对文化消逝的忧虑。
- 诗好有僧传:诗歌的传承依赖于僧人,反映文化传承的脆弱性。
- 葬卜中原夜:在夜晚的中原进行葬礼,象征生死的轮回。
- 坟邻北际边:安葬的地点在北边,暗示生命的尽头。
- 穷交空白首:朋友因穷困而疏远,显示人际关系的冷漠。
- 莫赠买山钱:呼吁朋友们不要再给予金钱,突显生活的窘迫。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手法如“书存无子读,诗好有僧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破屋、清贫、葬礼等意象象征着人生的苦涩与孤独。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对人际关系的冷淡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情感基调悲沉且深刻。
意象分析:
- 破屋:象征贫困与孤独。
- 沧洲:代表偏远与无助。
- 书籍:象征文化与知识的传承。
- 坟墓:生死的归宿与哲学思考。
- 穷交:反映人际关系的冷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破屋”指的是: A. 富丽堂皇的宫殿
B. 破旧的房屋
C. 一座寺庙 -
诗中体现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的句子是: A. “书存无子读”
B. “穷交空白首”
C. “葬卜中原夜”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爱情的思考
B. 生活困境与文化传承的忧虑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方炯的《哭郭沧洲》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但方炯更侧重个人的困境,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衰与民生的疾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方炯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选读》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