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正月十七雪后清晨燕园作》

时间: 2025-04-27 17:16:27

小苑回黄转绿,人间乍暖还寒。

画廊之外一重山。

那重山背后,仿佛是童年。

雀蹴枝头残雪,鱼嬉冰底春天。

沧桑无限是颓垣。

举头新世界,回首旧江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苑回黄转绿,人间乍暖还寒。
画廊之外一重山。那重山背后,仿佛是童年。
雀蹴枝头残雪,鱼嬉冰底春天。
沧桑无限是颓垣。举头新世界,回首旧江山。

白话文翻译:

小院子里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黄绿交替,人间的天气却还是忽冷忽热。
画廊之外有一座重重叠叠的山,那座山的背后,仿佛隐藏着我的童年。
小鸟在雪残的枝头蹦跳,鱼儿在冰下嬉戏,春天的气息渐渐浮现。
无尽的沧桑让我感到那颓垣的苍凉。抬头看新世界,回首那旧日的江山。

注释:

  • 小苑:指小花园,象征温馨和生活的美好。
  • 回黄转绿:形容春天的变化,黄是枯黄,绿是新绿,表现春天的生机。
  • 乍暖还寒:形容春季天气的不稳定,时而温暖,时而寒冷。
  • 重山:指层峦叠嶂的山,象征着时间的积淀和记忆的深邃。
  • 雀蹴:鸟儿蹦跳,生动描绘生命的活力。
  • 沧桑:岁月的变化和沧海桑田的感慨。
  • 颓垣:指破败的墙垣,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无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童年”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代表着无忧无虑的时光。诗人通过对“山”的描绘,引发对童年的追忆,隐含了对过往的珍惜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程滨,现代诗人,作品多关注生活的细腻与内心的感受,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正月十七雪后清晨于燕园创作,反映了冬去春来的季节变换,寄托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清晨雪后的小院景象,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与人心的感受。开头两句“回黄转绿,乍暖还寒”便引入了春天的气息,却又带有一丝寒意,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却又令人惆怅的氛围。接下来的“画廊之外一重山”,则通过“山”这一意象,承载了诗人对童年的回忆,显得格外深沉和含蓄。

“雀蹴枝头残雪,鱼嬉冰底春天”描绘了春天的生机,鸟儿在枝头活泼可爱,而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动,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生生不息的希望。这些自然景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也暗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的最后两句“沧桑无限是颓垣,举头新世界,回首旧江山”则是情感的升华。面对无尽的沧桑,诗人感叹历史的变迁,然而当他抬头看向新世界时,内心又闪现出对旧日江山的回首,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记忆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苑回黄转绿:描绘小院的春天景象,暗示生命的复苏。
  2. 人间乍暖还寒:反映春季天气的变化,表现出人们对气候的感受。
  3. 画廊之外一重山:山的描写既是自然景观,也是对记忆的承载。
  4. 那重山背后,仿佛是童年:通过山的隐喻,唤起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
  5. 雀蹴枝头残雪:生动的描绘了鸟儿在雪残的枝头跳跃的情景,象征活力。
  6. 鱼嬉冰底春天:鱼儿在冰下嬉戏,表明春天的到来。
  7. 沧桑无限是颓垣:通过“颓垣”体现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厚重。
  8. 举头新世界,回首旧江山: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重山比作童年的记忆,增强情感的深度。
  • 拟人:雀和鱼的描写使自然景象更生动,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具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对童年记忆的怀念,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但美好的记忆与新生活的希望却让人充满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苑:象征温馨的家园,生活的乐趣。
  • 重山:象征时间的积淀,历史的厚重。
  • :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乍暖还寒”是指什么季节的特点?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2.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对新世界的什么情感? A. 怀念
    B. 怨恨
    C. 期待

  3. “雀蹴枝头残雪”中,雀的动作是怎样的? A. 飞翔
    B. 蹦跳
    C. 睡觉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与程滨的《临江仙》在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程滨的诗则更多带有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作品集》
  • 《诗词的魅力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