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同前)》
时间: 2025-01-22 11:59:17意思解释
临江仙(同前)
原文展示:
常记河阳花县里,恰如饭颗山逢。
春城何处满丝桐。
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
重向梁王台畔见,黄花绿酒谁同。
新诗别后寄南鸿。
回头思照碧,人在白云中。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回忆起河阳花县,仿佛在饭颗山上邂逅。
春城的哪一处满是丝桐树呢?
纶巾羽扇的打扮,您有古人的风范。
再次来到梁王台畔,谁能和我一起举杯赏黄花绿酒?
在写下这首新诗之后,我将它寄给南方的鸿雁。
回头望去,映照在碧空中的,是那在白云中的人。
注释:
- 河阳:指的是河南省的一个地方,以花县著称。
- 饭颗山: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名,文中用作比喻。
- 春城:可能指代某个春天繁花似锦的城市。
- 纶巾:指的是用丝织成的头巾,古代文人常用。
- 羽扇:扇子,古代文人常用以扇风。
- 梁王台:指的是梁王所建的观景台,可能与诗人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
- 南鸿:指代南方的鸿雁,寓意寄托思念之情。
- 碧:通常指青绿色或蓝色的天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0—1120),字承家,号湛然,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作品多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临江仙》创作于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与思念之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反映出诗人对古人风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抒情词,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友谊的思考。诗中开头两句提到“河阳花县”和“饭颗山”,展现了诗人对故乡自然景色的深切怀念。接着通过“春城何处满丝桐”的询问,表达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接下来的“纶巾并羽扇”,则通过古人的形象,展示了诗人自身的风采与志趣,仿佛在自我标榜。
“重向梁王台畔见,黄花绿酒谁同”,诗人回到曾经的地方,感受到孤独与遗憾,想要分享美好却无人陪伴。最后两句“新诗别后寄南鸿”与“回头思照碧,人在白云中”,则是对友人寄情的表达,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淡淡感伤。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记河阳花县里:回忆起河阳的花县,情景鲜明。
- 恰如饭颗山逢:如同一次偶遇,生动形象。
- 春城何处满丝桐:对春天的美景充满向往。
- 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描绘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形象。
- 重向梁王台畔见:再次来到旧地,情感涌动。
- 黄花绿酒谁同:感慨无人共饮,孤独感加深。
- 新诗别后寄南鸿:将思念寄托于鸿雁,抒发情感。
- 回头思照碧,人在白云中:回望过去,人在云中,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感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记忆比作春城的美景,生动形象。
- 对仗:如“纶巾并羽扇”形成对仗,增强词句的韵律感。
- 拟人:将思念寄托于“南鸿”,使情感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故乡与友人的怀念,反映出时光荏苒、孤独寂寞的情感,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县:象征春天与美好,代表诗人的故乡情怀。
- 春城:象征生机与希望,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纶巾与羽扇:象征文人雅士的气质与风范,表现出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 黄花与绿酒:代表美好时光与友人共饮的愿景,突显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城何处满丝桐”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对春天的美好景色
B. 对友人的怀念
C. 对故乡的思念
D. 对古人风范的追求 -
“新诗别后寄南鸿”中的“南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位朋友
C. 一首诗
D. 一种酒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晁补之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但晁补之更侧重于对自然与友人的思念,而李清照则多体现对爱情的细腻描绘。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