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元旦与鹭山过月轮山久坐》

时间: 2025-01-26 07:09:07

抛卷寻春春尚早,意行忽上崚嶒。

欲招坡老共支藤。

江山犹浩荡,精爽定飞腾。

作健还能追稚子,随缘偶亦寻僧。

六和塔子一层层。

非关筋力减,闲坐看人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元旦与鹭山过月轮山久坐
作者: 夏承焘

抛卷寻春春尚早,意行忽上崚嶒。
欲招坡老共支藤。江山犹浩荡,精爽定飞腾。
作健还能追稚子,随缘偶亦寻僧。
六和塔子一层层。非关筋力减,闲坐看人登。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还未到来之际,我抛下书卷,去寻觅春的气息,心情却不由自主地上升到高山之巅。
我想邀请老友一起去登高,江山依旧显得浩瀚开阔,清爽的气息让人精神振奋。
我虽已年长,但仍能追随年轻的孩子,偶尔随缘也能遇到隐居的僧人。
六和塔高耸入云,层层叠叠。并非因为我体力减退,而是悠闲地坐着,看着别人登塔。

注释:

  • 抛卷:放下书卷,指停止读书。
  • 崚嶒:形容山势高峻。
  • 坡老:指年长的朋友。
  • 江山犹浩荡:意指壮丽的江山依旧,气势磅礴。
  • 精爽:意指清新爽朗的气息。
  • 六和塔:位于杭州的一座著名塔,象征着古代建筑之美。
  • 非关筋力减:非因为体力不支,而是想悠闲地观景。

典故解析:

  • 六和塔:六和塔是北宋时期所建,位于浙江杭州,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杭州的地标之一。
  • 江山:常用于古诗词中,象征国家和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诗人的豪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承焘(1875-1945),字子璜,号青禾,近代诗人,生于广东,后移居上海。他的诗风兼具传统与现代,常在作品中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旦,表达了在新年的清晨,诗人与友人一同游览山水、享受自然的惬意心情,也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临江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开篇即以“抛卷寻春春尚早”引入,既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诗中虽有对年华渐逝的隐忧,但更多的是对悠闲生活的享受和自然之美的赞美。

“欲招坡老共支藤”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与老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象征着人生旅途中,朋友的相互扶持。在接下来的“江山犹浩荡,精爽定飞腾”,则展现了诗人对壮丽自然与清新空气的赞叹,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两句“非关筋力减,闲坐看人登”,则是对人生状态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虽年长却心态平和,宁愿静坐观察他人,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正是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抛卷寻春春尚早:放下书本,去寻找春天,虽然春天还未真正到来。
  • 意行忽上崚嶒:心意不觉已登上高峻的山峰。
  • 欲招坡老共支藤:想邀请老朋友一起去爬山。
  • 江山犹浩荡:壮丽的山河依旧广阔。
  • 精爽定飞腾:清新的气息令人精神焕发。
  • 作健还能追稚子:虽然年长,仍能追赶年轻的孩子。
  • 随缘偶亦寻僧:偶尔随缘也能遇到隐士僧人。
  • 六和塔子一层层:六和塔一层层高耸。
  • 非关筋力减:并不是因为体力衰退。
  • 闲坐看人登:悠闲地坐着观看他人攀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心境的清新。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夸张:对江山的浩荡和清爽的描写,突出了自然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谊、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展现出一种豁达、悠闲的生活态度,传递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希望和生机。
  • 江山:代表壮丽的自然和历史积淀。
  • 老友:象征着友情和人生的陪伴。
  • 六和塔: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和塔”位于哪个城市? a) 北京
    b) 杭州
    c) 南京
    d) 上海

  2. “抛卷寻春春尚早”中“抛卷”是什么意思? a) 放下书本
    b) 读书
    c) 打开卷轴
    d) 学习新知

  3.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a) 忧愁
    b) 急躁
    c) 悠闲
    d) 忽视

答案:

  1. b) 杭州
  2. a) 放下书本
  3. c) 悠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强调个体的豪情与壮志。
  • 王维的《鹿柴》:展现了宁静的自然之美,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临江仙》的艺术魅力和诗人所蕴藏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