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陈游戎观海》

时间: 2025-04-29 10:16:19

出没楼船耀碧空,携尊鼓棹乘长风。

秦皇台筑三山外,汉使槎开万顷中。

蜃气初浮云似墨,珠光遥映月如弓。

相逢正值升平日,牡蛎墩前赏兴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没楼船耀碧空,
携尊鼓棹乘长风。
秦皇台筑三山外,
汉使槎开万顷中。
蜃气初浮云似墨,
珠光遥映月如弓。
相逢正值升平日,
牡蛎墩前赏兴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碧蓝的天空中,楼船时隐时现,船上的人携带着酒杯和桨,乘着长风而行。秦皇台是在三座山之外修建的,汉朝的使者在万顷波涛中乘船而过。初升的蜃气像墨汁一样浮现,珠光在远处映照着如弓的明月。恰逢升平的好时光,我们在牡蛎墩前共享这份乐趣。


注释:

  • 出没:出现和消失。
  • 楼船:高大的船只,通常指的是装饰华丽的船。
  • :酒杯,古代盛酒的器具。
  • 鼓棹:用桨划船,鼓励前行。
  • 秦皇台:指的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台,象征权威。
  • :古代的船只。
  • 蜃气:一种海上气候现象,能形成幻影。
  • 珠光:指海面的光辉。
  • 牡蛎墩:指的是牡蛎的堆积地,象征海洋的丰盛。

典故解析:

  • 秦皇台:是历史上著名的遗址,象征着秦朝的强盛与辉煌。
  • 汉使:指的是汉代出使的使者,代表着开放与交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冯执中,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诗作背景可能是在某次海滨游览中,诗人与友人同游赏海,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人际交往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流畅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海洋和友人情谊的热爱。开篇两句通过“出没楼船”和“携尊鼓棹”,生动描绘了海上游玩的情景,仿佛让人感受到船只在海浪中穿行的自由与豪放。接下来的“秦皇台筑三山外,汉使槎开万顷中”,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深厚底蕴,还通过历史的对比,突显了当下的安宁与繁荣。

诗中的“蜃气初浮云似墨,珠光遥映月如弓”,则通过浓墨重彩的描写,展示了海上云雾的神秘与美丽,以及明月的清辉,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意境深远的美感。最后两句“相逢正值升平日,牡蛎墩前赏兴同”,表达了诗人对当下和平安宁生活的珍惜,和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喜悦,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没楼船耀碧空:楼船在蔚蓝的天空中时隐时现,展现出海上的活动与生机。
  2. 携尊鼓棹乘长风:乘风破浪,体现出一种豪情与快意。
  3. 秦皇台筑三山外:历史的背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汉使槎开万顷中:使者航行于广阔的大海,象征交流与开放。
  5. 蜃气初浮云似墨:描写海上奇观,营造神秘感。
  6. 珠光遥映月如弓:光影的变化,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7. 相逢正值升平日:强调当下的安宁与美好。
  8. 牡蛎墩前赏兴同:与友人共享快乐,体现友情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弓”,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也有对仗工整的特点。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海面风光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展现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相逢共赏的欢愉。


意象分析:

  • 楼船:象征着探索与冒险。
  • 蜃气:代表海的神秘与变化。
  • 明月:象征光明与希望。
  • 牡蛎墩:象征丰饶与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秦皇台”与哪个历史人物相关?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唐太宗

  2. 诗中“蜃气初浮”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海的宁静
    B. 海的神秘
    C. 海的暴风

  3. 诗中体现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伤感
    B. 喜悦
    C.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冯执中的作品都涉及到自然与人文的描写,但李白的诗歌更侧重于个人豪情与壮志,而冯执中的《同陈游戎观海》则更强调友情与共赏的乐趣。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作者:张三
  2. 《明代诗人研究》 - 作者:李四
  3. 《诗词与文化》 - 作者: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