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中吴》

时间: 2025-04-28 19:15:04

华省人閒去领麾,出关风景正相宜。

唐虞民物气和日,吴楚江山秋静时。

语接乡音尤喜近,舟行莲渚莫嫌迟。

古云循吏君知否,先悟无为始有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中吴
华省人閒去领麾,
出关风景正相宜。
唐虞民物气和日,
吴楚江山秋静时。
语接乡音尤喜近,
舟行莲渚莫嫌迟。
古云循吏君知否,
先悟无为始有为。

白话文翻译:

送别中吴,
华省的人悠闲地去领兵,
出关后的风景正合适。
唐虞时期的民生物产气候温和,
吴楚的江山在秋日静谧的时光。
说话间乡音相接,更令人欢喜,
坐船在莲花荡漾之中,不必嫌弃行程缓慢。
古人说循吏你可知道?
要先领悟无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注释:

  • 华省:指的是华东地区,可能特指某个省份。
  • 唐虞:指古代的唐朝和虞朝,象征着盛世的繁荣与和谐。
  • 江山:指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实体,这里特指吴楚地区的山河。
  • 莲渚:莲花生长的地方,代表宁静和美好。
  • 循吏:指循规蹈矩的官吏,这里引申为善于治理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字仲华,号米庐,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平易近人著称,常常表现出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人间美好的向往。黄裳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送中吴》是黄裳在送别友人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故里的思念。诗中描绘了出关后美丽的风景,以及对昔日盛世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悟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中吴》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送别诗,诗人在描写友人离去的情景时,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与人情风貌。开篇“华省人闲去领麾”,以悠闲的笔触描绘出友人的从容态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接着,诗人用“出关风景正相宜”来引入对景色的赞美,突出离别的美好时刻。

在描写唐虞时期的“气和日”时,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古代盛世的向往,更通过吴楚的“秋静时”让人感受到一种安宁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诗中的“语接乡音尤喜近”则突显了对故乡的眷恋,乡音的亲切让离别的情感愈加深厚。

最后两句“古云循吏君知否,先悟无为始有为”,则是哲理的升华,表达了对治理与人生的思考。诗人用古人的智慧点醒后人,强调了明智的领导与内心的觉悟。这不仅是对友人的寄托,也是对自身处世哲学的思考,整首诗以轻松的笔调蕴含了深邃的哲理,令读者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华省人閒去领麾:描绘友人从华东地区出发,悠闲自得地去担任指挥,表现出一种从容态度。
  2. 出关风景正相宜:出关后的风景恰到好处,展现出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3. 唐虞民物气和日:提及历史上的盛世,表达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
  4. 吴楚江山秋静时:秋天的江山宁静,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
  5. 语接乡音尤喜近:乡音相接,显得亲切,反映出对故乡的依恋。
  6. 舟行莲渚莫嫌迟:乘船在莲花荡上,不必在意行程缓慢,表达出一种从容的心态。
  7. 古云循吏君知否:提到古人关于治理的智慧,启发后人思考。
  8. 先悟无为始有为:强调“无为而治”的哲理,表达了深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舟行莲渚”比作悠闲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一种恬静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尤其在描写自然美景时,形成了和谐美感。
  • 象征:通过“唐虞”、“吴楚”象征盛世和安宁,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风光与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故乡的深情,表达了在离别时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悟,强调了人生哲理与自我觉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省:象征繁荣与安宁。
  • 唐虞:代表古代盛世的理想。
  • 江山:象征国家与自然的和谐。
  • 莲渚:象征纯净与恬静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唐虞”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春秋战国
    • B. 唐朝与虞朝
    • C. 宋朝
    • D. 明朝
  2. “舟行莲渚莫嫌迟”中的“莲渚”指的是什么?

    • A. 荷花生长的地方
    • B. 鱼虾栖息的水域
    • C. 渡口
    • D. 山涧
  3. “古云循吏君知否”反映了怎样的治理思想?

    • A. 专制统治
    • B. 无为而治
    • C. 严格法治
    • D. 个人英雄主义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赠友人》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赠友人》:反映了友谊与离别的情感,风格上与《送中吴》相似,但侧重于人际关系的深度。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评论
  2. 《宋代文学史》 - 古代文学研究
  3. 《黄裳诗集》 - 黄裳的诗歌作品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