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池
作者: 冯坦 〔宋代〕
岩上层层叠翠苔,小池巧凿近岩隈。
就岩引得清泉满,便有前山月入来。
白话文翻译:
在岩石上层层叠叠的青苔,旁边的小池巧妙地凿在岩石的阴影下。
从岩石引来的清泉使池水满溢,月光也悄然映入前山的水面。
注释:
字词注释:
- 岩:岩石。
- 层层叠翠苔:层层叠叠的绿苔。
- 巧凿:巧妙地凿出。
- 隈:阴影或凹处。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满:满溢。
- 前山:指前面的山。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符合山水诗的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坦,字仲德,号石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尤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山水诗流行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士人的闲适生活情景。
诗歌鉴赏:
《小池》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小诗,诗中通过对小池和岩石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诗的前两句“岩上层层叠翠苔,小池巧凿近岩隈”,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青苔的层叠和小池的巧妙位置相得益彰,给人以清新之感。后两句“就岩引得清泉满,便有前山月入来”则进一步深化了诗意,通过清泉的流淌和月光的映照,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首诗在意象上非常细腻,岩石、苔藓、小池、清泉、月光等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整体上,这首诗不但有着独特的美感,也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归隐山水的生活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岩上层层叠翠苔:描绘岩石上绿苔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层次感。
- 小池巧凿近岩隈:小池的凿造位置巧妙,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就岩引得清泉满:引水自岩石流出,表现出自然的活力与清澈。
- 便有前山月入来:月光映入水中,增强了景色的诗意,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层层叠翠苔”比喻自然的丰富性。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水、山、月等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描写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象征坚固与自然的力量。
- 苔:代表生机与时间的流逝。
- 小池:象征宁静与生命的源泉。
- 清泉:表示纯洁与生命的活力。
- 月:象征宁静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岩上层层叠翠苔”描绘的是哪个自然元素?
- A. 河流
- B. 岩石
- C. 树木
-
小池的作用是什么?
- A. 供人游泳
- B. 反射月光
- C. 供动物饮水
-
诗中的“清泉”给池水带来了什么?
- A. 污浊
- B. 饥渴
- C. 清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冯坦的《小池》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写自然景色,但冯坦更侧重于小池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更强调山中的空灵与深远。两者都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但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山水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