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开千尺峡,断处若相连。
岂有丹梯接,惟凭铁绠悬。
猿攀岩倒上,鼠伏穴傍穿。
自度车箱谷,飞升傲列仙。
白话文翻译:
谁开辟了这千尺深的峡谷,断崖之间似乎连成一线。
难道有那红色的梯子相接,唯有靠着悬挂的铁绳攀登。
猿猴攀爬到岩壁上,而老鼠则在洞穴旁悄悄穿行。
我自认为能通过车箱谷,飞升而上,傲视成仙。
注释:
字词注释:
- 千尺峡:形容峡谷非常深,深达千尺。
- 丹梯:红色的梯子,可能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通道。
- 铁绠:指用铁制成的绳索,用于攀爬。
- 猿:猿猴,象征灵活和攀爬的能力。
- 鼠:老鼠,象征着小巧和灵活。
- 车箱谷: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名,形容险峻的山谷。
- 飞升:指向上升,达到更高的境界。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古典典故,但其中有“飞升”一词,联系到道教文化中对仙人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孝本,清代诗人,生平不详,创作风格以豪放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为特色,常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理想。
创作背景:
华山因其险峻而闻名,常吸引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吟咏。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源于作者对华山的攀登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高峰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登华山三首 其二》是高孝本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作,诗中不仅展现了华山的险峻,也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探索和征服的渴望。开头的“谁开千尺峡”便引入了对自然的思考,诗人以疑问句式表现出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而随后的“岂有丹梯接,惟凭铁绠悬”则生动地描绘了华山的险峻与攀登的艰难,仿佛在提醒读者,攀登并非易事。
诗中通过猿猴的灵活和老鼠的谨慎,展现了自然界生物的适应与生存之道,暗示人类在面对自然时也要具备这样的灵活性和智慧。最后两句“自度车箱谷,飞升傲列仙”则表达了诗人对高峰的向往与追求,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更高的境界,甚至是超越凡尘,达到“列仙”的理想。
整首诗通过对景的描写,结合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类勇气的赞美,展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开千尺峡:引出对峡谷的惊叹,表达对自然的疑问与敬畏。
- 断处若相连:形容峡谷的深邃与险峻,似乎在一线之间。
- 岂有丹梯接,惟凭铁绠悬:说明没有理想化的通道,只有依靠坚固的铁绳攀登,强调了困难。
- 猿攀岩倒上,鼠伏穴傍穿:描写猿猴和老鼠的攀爬与穿行,象征灵活与谨慎。
- 自度车箱谷,飞升傲列仙:表达了诗人通过努力追求更高理想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峡谷比作无法逾越的障碍。
- 对仗:使用“猿攀岩倒上,鼠伏穴傍穿”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夸张:千尺深的峡谷,夸大了自然的力量和险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倡导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当勇敢攀登,追求更高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峡谷:象征险峻和未知。
- 丹梯:象征理想与梦想的境界。
- 铁绠:象征现实中的困难与支持。
- 猿与鼠:分别象征灵活与谨慎,反映生存智慧。
- 飞升:象征超越与理想的追求,体现道教文化中的仙人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尺峡”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高山
- B. 深谷
- C. 河流
- D. 平原
-
诗中“岂有丹梯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绝望
- C. 疑惑与敬畏
- D. 喜悦
-
“飞升傲列仙”意味着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财富
- B. 权力
- C. 超脱与理想
- D. 名声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高孝本的《登华山》与李白的《庐山谣》均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但高孝本更注重攀登的艰辛与自我超越,而李白则强调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思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高孝本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山水诗的艺术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