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赋》
时间: 2025-01-24 01:53: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赋
作者: 蔡松年 〔金朝〕
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赋。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夷甫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我梦卜筑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垒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遗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白话文翻译:
在回到都城之后,诸位朋友看到追和的赤壁词,参与韵律的共有六人,也再次重赋此词。痛饮《离骚》,笑谈人生美好的时光,能够消除些什么呢?夷甫当年的成就,空想那高耸的玉壁。五亩的苍烟,一丘的寒玉,岁末时节忧虑风雪。西州我在病中,至今感伤那些前辈的杰出。我梦见在萧瑟的地方筑房,醒来时才发现那岩桂十里飘香。胸中如同冰与炭块垒,一饮春风就能化解。美好的日子与神交,悠然自得,遗憾无从言表。古今同致,永和只是徒然记得年月。
注释:
- 离骚:屈原的长诗,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的失望及对理想的追求。
- 夷甫:指苏轼,其字子瞻。
- 岩岩玉壁:形容山岩高耸如玉的景象。
- 苍烟、寒玉:比喻自然景色的清幽与寒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松年,金朝诗人,以词作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抒发情感,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蔡松年重返都城后,借用赤壁之战的背景,与友人共吟,抒发对往昔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蔡松年的《念奴娇·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不仅延续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也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思考。全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尤其是赤壁之战的英雄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提到的“离骚痛饮”不仅是对屈原名作的敬仰,更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态度。
诗中“夷甫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一句,既是在追忆苏轼的豪情壮志,也是在感叹自身的无奈与理想的远去。接下来的“岁晚忧风雪”,则描绘了一幅苍凉的冬季图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未来的忧虑。而“块垒胸中冰与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虽然身处寒冷的现实,却仍渴望着春风的温暖。
整首词以感伤的基调,穿插着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思索,既有对过往英雄的敬仰,又有对当下生活的无奈与思考,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还都后:指回到都城后,暗示历史的转折。
- 离骚痛饮:引用屈原的作品,表明对文学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 夷甫当年成底事:回顾苏轼的成就,感慨时光荏苒。
- 五亩苍烟,一丘寒玉:描绘凄清的自然景象,反映内心忧虑。
- 西州扶病:暗示自身的病痛,以及对前人的怀念。
- 块垒胸中冰与炭:象征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 胜日神交,悠然得意:在美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畅快交流,心情愉悦。
- 古今同致: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悟相似的情感与经历。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冰与炭”形容内心的矛盾。
- 对仗:如“苍烟”与“寒玉”,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与自身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友人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烟:象征忧伤与凄凉,反映内心的孤独感。
- 寒玉:代表清冷的外部环境,与温暖的内心形成对比。
- 岩桂:象征希望与美好,展现出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蔡松年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宋朝
C. 金朝
D. 明朝 -
“离骚”是指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屈原
D. 苏轼 -
“块垒胸中冰与炭”中的“冰与炭”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矛盾与冲突
C. 理想与现实
D. 生活的美好
答案: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比较蔡松年与苏轼在赤壁主题下的表达,蔡松年更为感伤,而苏轼则更显豪情。
参考资料:
- 《金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