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华山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6 00:51:56

直到神仙窟,阴阴紫翠浓。

希夷云际卧,毛女树边逢。

二十八潭水,五千馀仞峰。

烟霞都踏遍,欲跨两茅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华山三首 其三
作者: 高孝本 〔清代〕

直到神仙窟,阴阴紫翠浓。
希夷云际卧,毛女树边逢。
二十八潭水,五千馀仞峰。
烟霞都踏遍,欲跨两茅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华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首先,他来到神仙的居所,那里阴阴的树木、浓郁的紫色与翠色交织在一起;接着,他描述了在云端悠然自卧的情景,偶遇了毛女树。接着提到二十八潭的清水和五千多仞的高峰,最后,他感叹自己已经游览遍了烟霞之地,想要跨越那两座茅草屋的龙。

注释

字词注释

  • 神仙窟: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阴阴:形容阴凉、幽暗的样子。
  • 紫翠:指紫色和绿色,形容山水的美丽。
  • 希夷:指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
  • 毛女树:传说中毛女的树,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树木。
  • 二十八潭:华山的一个景点,有多个潭水。
  • 五千馀仞峰:华山的高峰,仞是古代长度单位。
  • 烟霞:山中的云雾,形容景色的美丽。
  • 茅龙:比喻高耸的山峰,可能指华山的形象。

典故解析

  • “神仙窟”反映了道教文化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毛女”出自民间传说,常与神话中的人物相关联,体现了自然与神秘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孝本,清代诗人,以其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他崇尚自然,常常在诗中融入道教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游览华山期间,华山作为名山,常吸引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咏。通过自然景观,作者表达了对美的感受和对神秘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开篇即以“神仙窟”引入,暗示了人们对自然界中超凡脱俗存在的渴望。接下来的“阴阴紫翠浓”则生动地描绘了山林的幽静与美丽,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转而提到的“希夷云际卧”,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气质,似乎在云端随意地休憩,心灵得到了升华。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二十八潭水,五千馀仞峰”,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和深邃。数字的运用让景象更为具体,给人以震撼之感。而“烟霞都踏遍,欲跨两茅龙”一句,表达了作者游览的满足与追求更高境界的执着。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描绘了华山的自然景色,还抒发了作者对自由与超脱的渴望,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合一的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直到神仙窟:描绘诗人抵达一个理想的、隐秘的地方。
  • 阴阴紫翠浓:形容环境的幽暗与色彩的丰富。
  • 希夷云际卧:表达一种恬淡的心态,仿佛在云端安然自卧。
  • 毛女树边逢:与神话中的人物相遇,暗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二十八潭水:具体的景物,表现华山的清澈。
  • 五千馀仞峰:展现山的高大,体现自然的威严。
  • 烟霞都踏遍:表达游历的经历与对美的探索。
  • 欲跨两茅龙:体现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两茅龙”比喻高峰,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和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华山的美丽与神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超脱的向往,传达了诗人追求精神升华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仙窟:象征理想与超脱。
  • 紫翠:代表自然的美丽与色彩。
  • 云际:象征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 潭水:象征清澈与宁静。
  • :代表伟大与雄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神仙窟”主要指什么?
    A. 一种居住方式
    B. 神仙的居所
    C. 人间的洞穴

  2. “二十八潭水”中的“二十八”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水的清澈
    B. 具体的数量
    C. 诗人的游历经历

  3. 诗中“毛女树”最可能与哪种文化相关?
    A. 道教文化
    B. 佛教文化
    C. 儒家文化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情感。
  • 李白《庐山谣》:反映对名山的崇敬与向往。

诗词对比

  • 高孝本与王维的山水诗: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但高孝本更强调对超脱的追求,而王维则多体现出静谧与和谐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高孝本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