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盩厔客舍
作者: 耿湋 〔唐代〕
寥寂荒垒下,客舍雨微微。
门见苔生满,心惭吏到稀。
篱花看未发,海燕欲先归。
无限堪惆怅,谁家复捣衣。
白话文翻译:
在寥寂荒凉的垒墙下,旅舍里细雨轻轻飘洒。
门前看见满是青苔,心中感到惭愧,官吏来访的次数稀少。
篱笆上的花儿还未开放,海燕已想要提前归去。
心中有无尽的惆怅,哪家又在捣衣呢?
注释:
- 盩厔: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 客舍:旅馆、客栈。
- 苔:青苔,常生于湿润环境,象征荒凉。
- 吏:指官吏,文中暗示访客稀少。
- 篱花:指篱笆上的花,象征春天的来临。
- 海燕:一种鸟类,象征归乡的思念。
- 捣衣:捣衣是一种传统的洗衣方式,通常指女性在家务中的忙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生卒年不详),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风格以清新自然见长,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内心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耿湋的旅途中,他在盩厔的一个雨天夜宿,表达了对孤独环境的感受和对归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感。
诗歌鉴赏:
《盩厔客舍》是一首充满淡淡惆怅的诗,诗人在荒凉的客舍中,细雨纷飞,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旅人情景。开篇的“寥寂荒垒下,客舍雨微微”让人感受到一种萧条和孤独,旅舍的环境显得冷清。随着对周围景物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环境的感受,还流露出对往日繁华与人情的怀念。
“门见苔生满,心惭吏到稀”一句,苔藓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人问津的冷清,而“心惭”二字则使人感受到内心的苦涩与无奈。诗人对官吏到访的渴望与期待,反映出他对人情冷暖的感悟。
“篱花看未发,海燕欲先归”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对春天、对归乡的渴望。篱笆上的花尚未开放,暗示着生命的停滞与期盼,而海燕的归去则是对故乡的依恋与向往。
最后两句“无限堪惆怅,谁家复捣衣”用一种淡淡的愁绪结束,既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也引发了对他人生活的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与广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寥寂荒垒下,客舍雨微微。
描述了一个人孤独的环境,细雨让气氛更加沉寂。 -
门见苔生满,心惭吏到稀。
门前的苔藓生长茂盛,象征着冷清与荒废,表达了心中对人情冷落的惋惜。 -
篱花看未发,海燕欲先归。
篱笆花未开放,象征着希望未至;海燕欲归,表达了对归属的渴望。 -
无限堪惆怅,谁家复捣衣。
最后将情感升华,惆怅的心情在于对他人生活的思考,增添了一种普遍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苔生满”比喻时光的流逝和冷清的生活。
- 拟人:海燕“欲先归”,赋予鸟类以人类的情感,增强了思乡之情。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孤独环境的感受与对归乡的思念,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人情冷暖的深思。
意象分析:
- 荒垒:象征孤寂和荒凉,暗示诗人的内心状态。
- 雨:细雨如愁,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气氛。
- 苔:象征时间流逝和空间的冷清。
- 篱花:象征希望和生活的美好。
- 海燕:象征归属和思乡的情感。
- 捣衣:体现了家务和人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苔”象征什么? A. 美好
B. 荒凉
C. 快乐 -
“海燕欲先归”中的“海燕”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思乡
C. 忧伤 -
诗人对官吏到访的态度是? A. 高兴
B. 惭愧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盩厔客舍》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是表达孤独与思乡之情的作品,但杜甫更多地表现出对兄弟的思念,而耿湋则更侧重于对环境的感受与内心的惆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