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隐公(一作赠隐上人)》

时间: 2025-01-27 03:10:25

世间无近远,定里遍曾过。

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

暮年聊化俗,初地即摧魔。

今日忘尘虑,看心义若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隐公(一作赠隐上人)
作者: 耿湋 〔唐代〕

世间无近远,定里遍曾过。
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
暮年聊化俗,初地即摧魔。
今日忘尘虑,看心义若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中说世间没有真正的较近或较远,所有的地方都曾经走过。东海的经书依然流传,南朝的寺庙也最多。到了晚年,作者希望能够超脱尘世的纷扰,初入道理便能摧毁心魔。今天,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反而更想了解内心的真实义理。

注释:

  • 近远:指距离的远近,隐喻人生经历。
  • 定里:可以理解为某种定论或境界。
  • 东海:指东海的佛教经典,象征智慧和教义。
  • 南朝:指南朝时期的寺庙,暗指文化的繁荣。
  • 暮年:指晚年。
  • 化俗:超脱世俗。
  • 初地:指初入道的境界。
  • 摧魔:摧毁内心的魔障。
  • 尘虑:世俗的忧虑和烦恼。
  • 心义:内心的真实意义或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约792年-约864年),字子远,号云溪,唐代诗人,仕途并不顺利,后来选择了隐士生活。其诗风清新、洒脱,关注内心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耿湋隐居生活中写成,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作者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观察,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句“世间无近远”,直接引出诗的主题,强调人生经历的无常与广泛。接下来的“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通过具体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表现出作者对智慧与信仰的重视。诗的中间部分“暮年聊化俗”表明了作者在晚年希望能够超脱世俗纷扰的心态,而“初地即摧魔”则暗示了他对内心修行的重视。最后一句“今日忘尘虑”则是对现实的反思,追问内心的真实意义。

整首诗不仅有哲理的深度,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清新与独特。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对隐士生活的理想与追求,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间无近远:强调人生经历的广泛,远近皆有。
  2. 定里遍曾过:无论身处何地,内心的体验都是丰富的。
  3. 东海经长在:东海的经典文化永存。
  4. 南朝寺最多:南朝时期的寺庙多,象征着文化的繁荣。
  5. 暮年聊化俗:晚年希望超脱世俗。
  6. 初地即摧魔:一旦入道,便能消除内心的障碍。
  7. 今日忘尘虑:今天忘却了世俗的烦恼。
  8. 看心义若何:反思内心对于真实意义的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近远”与“化俗”形成对比,突出内心的追求。
  • 比喻:将人生经历比作旅行,强调丰富性。
  • 象征:东海与南朝寺象征智慧与文化的积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内心追求的反思,强调超脱世俗的重要性,以及对智慧和内心平和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东海:象征智慧与深邃的文化。
  2. 南朝寺:代表历史的厚重与宗教的信仰。
  3. 暮年:隐喻人老后的反思与追求。
  4. 心义:象征内心真实的价值与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海”主要象征什么?

    • A. 地理位置
    • B. 智慧与文化
    • C. 经济繁荣
    • D. 戏剧艺术
  2. “暮年聊化俗”中的“化俗”意指:

    • A. 与世长辞
    • B. 超脱世俗
    • C. 追求名利
    • D. 享受人生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隐居生活的思考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隐者》 by 王维
  • 《山中问答》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隐者》与《赠隐公》都有隐士生活的主题,但《隐者》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而《赠隐公》则更关注内心的哲理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