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进秋隼
作者:耿湋 〔唐代〕
岂悟因罗者,迎霜献紫微。
夕阳分素臆,秋色上花衣。
举翅云天近,回眸燕雀稀。
应随明主意,百中有光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秋天到来的感慨和对自由飞翔的向往。诗人感叹,谁能想到狩猎的鸟儿会在迎霜时节向紫微星献上自己的敬意。夕阳把温暖的光辉洒在大地上,秋天的景色装点了花儿的衣裳。翅膀高举,似乎能够靠近云天,但回头一看,燕雀已是稀少。这样的情景应该随明主的意图而起,百鸟中也会有光辉的存在。
注释
- 因罗者:指被捕捉的鸟,可能指猎鸟者。
- 紫微:古代天文学中指星宿,象征高贵和尊荣。
- 素臆:指白色的胸脯,形容夕阳的美丽。
- 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 举翅:指鸟儿展翅高飞。
- 燕雀:指小鸟,象征普通的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唐代诗人,字子逵,号青溪,生平不详,作品多为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进秋隼》创作于秋季,诗人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借助鸟类的飞翔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同时也隐喻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进秋隼》是唐代诗人耿湋的一首表现秋天景色和内心感受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和自由的思考。开头两句“岂悟因罗者,迎霜献紫微”,以鸟儿作为切入点,表现出秋天的冷冽。鸟儿在迎接霜降之际,仿佛在向高贵的星宿献上敬意,暗示一种谦卑与追求。
接下来的“夕阳分素臆,秋色上花衣”描绘了秋日夕阳下,温暖的光辉洒在大地上,花儿在秋色的映衬下显得愈加美丽,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第三句“举翅云天近,回眸燕雀稀”则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渴望,想要高飞却又意识到现实的残酷,燕雀的稀少象征着自由与理想的难以获得。
最后一句“应随明主意,百中有光辉”更是从个人情感升华到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强调了在明主的引导下,才能找到自己光辉的价值。整首诗以鸟的飞翔为线索,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岂悟因罗者:开篇以问句引入,表达对被捕鸟的感慨。
- 迎霜献紫微:指秋天的到来,鸟儿在霜降时向贵族星宿献上敬意。
- 夕阳分素臆:夕阳的光辉普照大地,给诗人带来温暖。
- 秋色上花衣:秋天的色彩装点了花朵,形成美丽的景象。
- 举翅云天近:鸟儿展翅欲高飞,象征追求自由的愿望。
- 回眸燕雀稀:回头看时,发现小鸟已不多,现实的无奈感显现。
- 应随明主意:强调在明主的引导下,追随理想。
- 百中有光辉:每个追求光辉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与人的理想进行类比,表现追求的艰辛。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鸟儿被赋予了追求与献上的人性特征,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深刻的生命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带有凋零的意味。
- 夕阳: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带有时光流逝的感慨。
- 燕雀:象征普通的生命,代表着现实的局限与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岂悟因罗者”中的“因罗”指什么?
- A) 捕鸟者
- B) 被捕的鸟
- C) 自由飞翔的鸟
- D) 诗人自己
-
“夕阳分素臆”中“素臆”指的是什么?
- A) 白色的花
- B) 白色的天空
- C) 白色的鸟
- D) 白色的胸脯
-
本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秋词》 by 刘禹锡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 刘禹锡的《秋词》:通过秋天的意象,反映出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这两首诗在主题上虽然各有侧重,但都通过秋天的景象深刻揭示了人类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