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绿南原如绣。风软月华云骤。时得晚林香,昨夜缥梅春透。微嗽。微嗽。惊起避人松鼬。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原野草色青青,如同精致的绣品。微风轻柔,月光皎洁,云彩忽然变幻。偶尔能闻到晚林中散发的香气,昨夜的缥梅花香透出春天的气息。轻声咳嗽,轻声咳嗽,惊醒了躲避人群的松鼠。
注释:
- 草绿:草色鲜绿,形容春天的气息。
- 南原:南方的原野。
- 如绣:比喻草地如同绣花般美丽。
- 风软:风柔和。
- 月华:月光。
- 云骤:云彩迅速变化。
- 晚林香:晚上的森林散发的香气。
- 缥梅:一种梅花,花色淡雅。
- 微嗽:轻声咳嗽,表示小心或不想打扰他人。
- 松鼬:松树下的鼬鼠,通常是一种小动物,形容它们在躲避人群。
典故解析: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
- 春: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命的复苏,是诗中描绘的主要情感背景。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俞彦,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及咏物诗,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早春时节,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其三 早春郊试》是一首描绘早春景象的词作,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南方的绿色原野,微风中的月华,以及晚林的香气,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诗中的“草绿南原如绣”不仅传达了春天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接着,风的柔和和云的变化,使得整个春天的氛围更加生动,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时得晚林香,昨夜缥梅春透”一句,诗人通过嗅觉的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仿佛能闻到那缥梅的芳香,进一步增强了春天的生动感。最后,轻声的咳嗽和惊起的松鼬为整首诗增添了些许生动的细节,使得自然界的生灵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整首诗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自然细腻观察的反映,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草绿南原如绣:描写春天的绿色草原,生动而美丽。
- 风软月华云骤:描绘春天的柔和风光,变化的云彩增添了活力。
- 时得晚林香:偶尔能闻到晚林的香气,表现春天的气息。
- 昨夜缥梅春透:昨夜的梅花香气渗透春天的氛围。
- 微嗽。微嗽:轻声咳嗽,表现出小心和谨慎。
- 惊起避人松鼬:惊动了躲避人类的松鼠,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情景。
-
修辞手法:
- 比喻:“草绿南原如绣”通过比喻手法,将草原比作绣品,突显了春天的美丽。
- 拟人:轻声咳嗽的动作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主题思想:整体而言,诗歌表达了对早春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同时传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草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春天的到来。
- 月华:象征着宁静与柔和,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 晚林香:象征着自然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缥梅: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富有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草绿南原如绣”中的“如绣”是什么意思?
- A. 像画一样
- B. 像绣品一样
- C. 像花一样
-
“微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小心
- C. 兴奋
-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春宵》
诗词对比:
- 比较俞彦的《如梦令 其三 早春郊试》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俞彦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而李清照则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视角和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