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蕃曲三首》
时间: 2025-04-27 11:55: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蕃曲三首
作者: 刘长卿
吹角报蕃营,回军欲洗兵。
已教青海外,自筑汉家城。
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
陇头那用闭,万里不防胡。
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
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边境戍守的情景。号角声响起,传达出边营的消息,回军准备洗去战斗的疲惫。早已在青海之外,自行修筑了汉朝的城池。远处的戍楼烟雾缭绕,草原上则一片枯黄。陇头的防线又有什么用呢?万里之外不必再防备胡人。大军已经返回,平坦的沙地上我独自把守,看着这片石头,万古长存于燕山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蕃营:指外族的营地,这里特指边疆的少数民族。
- 回军:指回师,返回的军队。
- 洗兵:指洗去士兵的疲惫,休整军队。
-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片区域。
- 汉家城:汉朝所建的城池,象征着汉民族的领土。
- 渺渺:形容烟雾细微、缥缈。
- 戍烟:指戍守边疆时升起的烟雾,代表戍楼的生活。
- 塞草:边塞的草原,通常在冬季时节枯黄。
- 胡:指外族,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涉及汉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表现了汉民族在边防防守中的坚韧与无奈。诗中提及的青海、燕山等地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代表着汉族的领土和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君彦,唐代诗人。他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边塞生活,风格清新、典雅。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边疆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戍守边疆的士兵及其生活,反映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边民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平蕃曲三首》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边疆士兵的生活状态及其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中开头“吹角报蕃营”便引人入胜,号角声响起,传递着战斗的讯息,似乎激起了士兵心中的波澜。接着,诗人描绘了士兵们在边境的艰辛生活,既有对战争的厌倦,也有对家国的思念。
“已教青海外,自筑汉家城”一句,展现出汉朝的边防建设,体现了汉民族的坚韧与不屈。而“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则描绘出边疆的荒凉与孤独,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
后半部分的“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则进一步强化了士兵的孤独感,尽管大军已归,但他仍然独自守卫着这片土地,显得格外无助和苍凉。最后一句“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更是升华了全诗的情感,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极具表现力,既反映了士兵的生活,又传达了深刻的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吹角报蕃营:号角声响起,传达边营的消息,暗示即将发生的战斗或军事行动。
- 回军欲洗兵:士兵们回营后想要休整,说明战争的疲惫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 已教青海外,自筑汉家城:强调汉朝在青海以外自建防线,表现出汉民族的防守意志。
- 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描绘边塞的孤寂与荒凉,传达出士兵的孤独感。
- 陇头那用闭,万里不防胡:质疑防线的存在,表达出对外族侵扰的无奈感。
- 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虽然大军已归,但自己仍在孤独守卫,反映出孤独与无助。
- 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最后的感慨,留存的只有一块石头,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渺渺戍烟孤”,用“戍烟”比喻士兵的孤独生活。
- 对仗:全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排比:在描述戍守环境时使用排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在表现边防士兵生活的同时,流露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孤独戍守的深沉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角声:象征着战争的来临和士兵的召唤。
- 戍烟:代表边防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 塞草:象征边疆的荒凉和无情的自然环境。
- 石头:象征历史的沉重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吹角报蕃营”中“蕃营”指的是哪一类地方?
A. 汉朝的营地
B. 外族的营地
C. 商人的集市
D. 农民的村庄 -
“已经教青海外,自筑汉家城”中“自筑汉家城”体现了什么精神?
A. 侵略精神
B. 自我保护与防守意识
C. 无所作为的态度
D. 逃避战争 -
诗中通过“平沙独戍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无助
C. 胜利的骄傲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二首》
- 高适《别董大》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与王昌龄的《出塞二首》相比,刘长卿的《平蕃曲》更强调士兵的孤独与无奈,而王昌龄则更多地表现了英雄气概和壮志凌云。两者虽同为边塞诗,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刘长卿与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