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刘员外雨中见寄》

时间: 2025-01-26 04:05:55

苦雨滴兰砌,秋风生葛衣。

潢污三径绝,砧杵四邻稀。

分与玄豹隐,不为湘燕飞。

惭君角巾折,犹肯问衡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雨滴兰砌,秋风生葛衣。
潢污三径绝,砧杵四邻稀。
分与玄豹隐,不为湘燕飞。
惭君角巾折,犹肯问衡闱。

白话文翻译

苦苦的雨水滴落在青砖铺成的小路上,秋风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仿佛穿上了葛衣。小路因泥泞而无法通行,周围邻里也稀少,几乎听不到捣衣声。与其说这让我隐居在深山,不如说我不愿随湘江的燕子去飞。看到你我感到惭愧,虽然我已折了角巾,但依然愿意问询你的高洁志向。

注释

  • 苦雨:指的是连绵不断的雨,给人带来烦恼。
  • 兰砌:青砖铺成的小路,兰指青色。
  • 葛衣:古代用葛麻织成的衣服,表明秋天的寒意。
  • 潢污:指的是污泥。
  • 三径绝:小路被雨水阻断。
  • 砧杵:用来捣衣物的工具,表示邻里生活的宁静。
  • 玄豹:指隐居的生活,象征隐士。
  • 湘燕:指在湘江飞翔的燕子,象征自由。
  • 角巾:古代文人所戴的帽子,象征身份和地位。
  • 衡闱:指的是科举考试的场所,象征名利和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明,号东皋,苏州人。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作品多以咏物、咏怀为主。其诗常表现出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酬刘员外雨中见寄》创作于唐代,诗人写这首诗时可能正值秋季,面临连绵的雨水和隐居的生活状态。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自我反思,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雨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开篇以“苦雨滴兰砌”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沉闷、湿冷的氛围,表现了秋雨的苦涩。接着,诗人用“秋风生葛衣”形象地描绘了寒意袭来的感觉,葛衣的提及也暗示了季节的变迁和人们内心的柔弱。诗的中段转向描绘生活的寂寞,三条小径因雨水而断,邻里之间的热闹变得稀少,砧杵声几乎听不见,这样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孤寂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而后两句“分与玄豹隐,不为湘燕飞”则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选择与坚持,诗人不愿随燕子离去,反而选择在此静待时光的流逝。最后一句“惭君角巾折,犹肯问衡闱”则带有一丝自谦与感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外在环境引发内心思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展现了唐代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苦雨滴兰砌:描绘了秋天的雨水打落在青砖小路上的情景,带出一种湿冷的感觉。
  2. 秋风生葛衣:秋风吹来,让人感到寒冷,穿上了葛衣,暗示了季节的变迁。
  3. 潢污三径绝:小路因泥泞而无法通行,表现了生活的困境。
  4. 砧杵四邻稀:周围邻里的生活变得稀少,强调了孤独。
  5. 分与玄豹隐:与其说我在隐居,不如说我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6. 不为湘燕飞:我不想随燕子去追求自由。
  7. 惭君角巾折:看到你我感到惭愧,虽然我已折了角巾,象征身份的低落。
  8. 犹肯问衡闱:我仍然愿意询问你的志向,表达了对友人的尊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风比作寒意的来临。
  • 对仗:如“潢污三径绝,砧杵四邻稀”,形成对称结构。
  • 排比:通过连续的意象,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与敬重,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苦雨:象征困苦、孤独。
  • 兰砌:代表清雅、宁静的自然生活。
  • 葛衣:象征秋天的严寒和生命的无常。
  • 玄豹:隐士的象征,代表对世俗的超脱。
  • 湘燕:自由与追求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苦雨滴兰砌”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 A. 温暖的阳光
    • B. 湿冷的秋雨
    • C. 和煦的春风
  2. 诗人选择隐居而不随“湘燕飞”,反映了他对什么的追求?

    • A. 名利
    • B. 自由
    • C. 宁静的生活
  3. “惭君角巾折”的意思是?

    • A. 感到骄傲
    • B. 感到惭愧
    • C. 感到无所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较,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酬刘员外雨中见寄》更强调了生活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情感,而《鹿柴》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此外,王维的诗中多用自然景象来传达情感,而钱起则通过内心的反思和对环境的感受来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