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 寒城菊自花》

时间: 2025-01-10 21:50:29

菊满荒城道,馀生一笑难。

地非行乐旧,花自向人寒。

风雨何登览,江山共屈蟠。

无人簪帽去,有蝶绕篱看。

此处尤堪赏,明朝已是残。

渊明生晋晚,不及禊高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景 寒城菊自花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菊满荒城道,馀生一笑难。
地非行乐旧,花自向人寒。
风雨何登览,江山共屈蟠。
无人簪帽去,有蝶绕篱看。
此处尤堪赏,明朝已是残。
渊明生晋晚,不及禊高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荒城的道路上盛开着菊花,然而剩下的生命却难以一笑而过。大地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欢乐,花儿也开始向人显得冷清。风雨中难以登高远眺,江山的景色也显得曲折而沉重。无人带着帽子来到这里,唯有蝴蝶在篱笆旁飞舞观赏。此地尤为值得欣赏,但明天一切又将残破不堪。渊明在晚年时的生活,不如在节日里高歌兰花的快乐。

注释: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荒城:指的是冷清的城市,暗示时代的变迁。
  • 馀生:剩余的生命。
  • 行乐旧:往日快乐的生活。
  • 屈蟠:曲折而沉重的样子。
  • 簪帽:指佩戴帽子,象征外出或游玩。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居生活和田园诗著称。
  • 高兰:指兰花,象征高洁和雅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宋代,社会经历了较大的变迁,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忧虑和对过往的追忆。此诗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创作,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此诗以菊花的盛开为引子,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孤寂的深刻感触。诗的开头“菊满荒城道”,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菊花的盛开似乎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馀生一笑难”,则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诗人生活的无奈与忧伤。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逐渐将视角从个人感受扩展到对自然的观察,提及风雨的无情与江山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诗的结尾,诗人通过对陶渊明的提及,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实际生活的差距。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与作者此时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细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菊满荒城道:荒废的城市道路上开满了菊花,象征着坚韧与孤独。
  2. 馀生一笑难:生活的余晖中,笑容变得无比艰难。
  3. 地非行乐旧:大地不再是昔日的欢乐场所,暗示时光的流逝。
  4. 花自向人寒:花儿向人们展示着凄凉,表现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5. 风雨何登览:在风雨中,无法登高远眺,意指对理想的追求受阻。
  6. 江山共屈蟠:江山的美丽也显得曲折,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7. 无人簪帽去:没有人来此游玩,表现出一种孤独。
  8. 有蝶绕篱看:只有蝴蝶在篱笆边飞舞,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9. 此处尤堪赏:此地仍然值得欣赏,尽管一切都在衰退。
  10. 明朝已是残:明天一切又将残破,展现了对未来的无奈。
  11. 渊明生晋晚:提到陶渊明,暗示自己无法达到他那种理想的生活。
  12. 不及禊高兰:不如节日里的高洁兰花,表达对纯真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菊花与孤独的生活相对比,突出生命的坚韧。
  • 拟人:赋予花儿情感,使其向人展现寒冷,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 对仗:如“风雨何登览,江山共屈蟠”,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清新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高洁。
  • 荒城:代表孤独与时代的变迁。
  • 风雨:象征生活的艰辛与无常。
  • 蝴蝶:生命的脆弱以及瞬息万变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辰翁
    C. 陶渊明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菊”象征什么?
    A. 忍耐与坚韧
    B. 悲伤与失落
    C. 快乐与欢笑
    D. 富贵与荣华

  3. “无人簪帽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自豪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居生活的快乐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诗词对比

  • 刘辰翁的《秋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以秋天为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而后者则表现了对自然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