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杂诗二十首》

时间: 2025-01-27 03:23:12

宛水过城下,滔滔北去斜。

远船来橘蔗,深步上鱼虾。

鹅美冒椒叶,蜜香闻稻花。

岁时风俗美,笑杀异乡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宛水过城下,滔滔北去斜。
远船来橘蔗,深步上鱼虾。
鹅美冒椒叶,蜜香闻稻花。
岁时风俗美,笑杀异乡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宛水流经城下,水流湍急,向北斜去的情景。远处的船只载着橘子和甘蔗缓缓而来,岸边的深水处则有鱼虾在游动。鹅在椒叶上摇曳,稻花的香气四溢。时节的风俗美好,让我忍不住放声大笑,感叹异乡的风景。

注释:

  • 宛水:指流经宣州的宛溪。
  • 滔滔:形容水流声势浩大。
  • 橘蔗:指橘子和甘蔗,都是该地区的特产。
  • 鱼虾:指水中游动的鱼和虾。
  • :生长、长出。
  • 椒叶:指胡椒的叶子。
  • 岁时风俗:指每个季节的风俗习惯。
  • 笑杀:形容心情愉悦,忍不住大笑。
  • 异乡槎:指漂泊在外的船只,形容身在异乡的游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千峰,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风光,关注民生,作品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宣州杂诗二十首》是梅尧臣在宣州任职期间所作。这首诗描绘了宣州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的风俗,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宛水为起点,描绘了诗人眼中流淌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情景交融,生动形象。诗的开头“宛水过城下,滔滔北去斜。”,用“滔滔”描绘水流的壮阔,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瞬间引入了读者的视野。接下来的“远船来橘蔗”,展现了水上贸易的繁荣,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劳动的观察与思考。

“鹅美冒椒叶,蜜香闻稻花。”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生机与丰收的气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最后一句“岁时风俗美,笑杀异乡槎。”则引申出对家乡风俗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身在异乡的游子情怀。整首诗情感真挚,画面感极强,既有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梅尧臣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宛水过城下:描绘了宛水流淌在城下的景象,给人一种亲切感。
  2. 滔滔北去斜:形容水流的急促感,进一步强调了水的动态。
  3. 远船来橘蔗:远处的船只带来丰收的果实,展现了乡村的富饶。
  4. 深步上鱼虾:水深之处有鱼虾游动,形象而生动。
  5. 鹅美冒椒叶:鹅在椒叶上生长,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6. 蜜香闻稻花:稻花的香气四溢,增强了田园的生动感。
  7. 岁时风俗美:赞美了每个季节的风俗,展现了地方文化的丰富。
  8. 笑杀异乡槎:感慨在外游子的心情,表现了对家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滔滔”比喻水流的浩大,增强了诗的气势。
  • 拟人:鹅的描写使其具有了生动的形象,体现了生活的气息。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风俗习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宛水:象征着流动的时间和生命。
  • 橘蔗:代表着丰收和富饶的象征。
  • 鱼虾:体现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 :象征着乡村的宁静与和谐美。
  • 稻花:象征着丰收的希望和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流是向哪个方向流动的? A. 南 B. 北 C. 东 D. 西

  2. 诗中提到的远船上有什么特产? A. 水果 B. 蔬菜 C. 蜂蜜 D. 鱼虾

  3. “岁时风俗美”中的“岁时”指的是什么? A. 季节 B. 年龄 C. 天气 D. 事件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1. 梅尧臣《宣州杂诗二十首》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王维的诗更强调孤独与宁静,而梅尧臣则注重生活的繁荣与喜悦。
  2. 杜甫《春望》与梅尧臣的作品相比,杜甫的诗中更具历史感与沉重的时代背景,而梅尧臣则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现生活的美好。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梅尧臣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