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蚊谣》
时间: 2025-01-11 20:52: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聚蚊谣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沈沈夏夜兰堂开,
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
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
昧者不分听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
利觜迎人著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
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
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
羞尔微形饲丹鸟。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沉沉的夏夜,兰堂敞开,
飞蛾在暗处盘旋,声响如雷。
起初的嘈杂声令我震惊,
仿佛是南山传来的回声。
喧闹的环境让人欢快地沉浸在黑暗中,
迷糊的人分不清是听众还是演奏者。
露水滴落,花瓣在月光下闪烁,
那些利嘴的虫子,向我扑来却无法伤害。
我这七尺之身宛如微芒,
我孤身一人却能被众多虫子所伤。
天生的时光是无法阻挡的,
为你搭起蚊帐以保护我的床。
清商乐声响起,秋日的清晨,
我为你感到羞愧,它们像饲养丹鸟般微小。
注释:
- “沈沈夏夜”:形容夜晚昏沉,气氛宁静。
- “兰堂”:指用兰花装饰的厅堂。
- “飞蚊伺暗声如雷”:蚊子在暗处飞舞,声音如雷鸣般响亮。
- “殷殷”: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似乎从远处传来。
- “昧者”:指迷惑的人。
- “露花滴沥”:露珠像水滴一样从花瓣上滑落。
- “清商”:指一种清幽的乐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湘江,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风格独特,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和自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夏季夜晚,诗人通过描绘飞虫的嘈杂声和蚊虫的干扰,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观察,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聚蚊谣》通过对夏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开篇即以“沈沈夏夜”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飞蚊的“声如雷”不仅描绘了虫鸣的嘈杂,也暗示了人们在夜晚中的无奈与烦恼。
诗中,诗人以“我躯七尺尔如芒”表现出自己的渺小与孤独,身处虫海却难以自保,体现了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的脆弱感。在“为尔设幄潜匡床”中,诗人虽感到无奈,但仍试图用蚊帐保护自己,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感慨,令人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沈沈夏夜兰堂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夜场景,兰堂敞开透出微弱的光。
- “飞蚊伺暗声如雷”:蚊子在夜中飞舞,发出吵闹的声音。
- “嘈然歘起初骇听”:突然的嘈杂声让人感到惊讶。
- “殷殷若自南山来”:声音似乎源自遥远的南山,增添了神秘感。
- “喧腾鼓舞喜昏黑”:描述了在黑暗中欢快的气氛。
- “昧者不分听者惑”:迷惑的人无法辨别声音的来源。
- “露花滴沥月上天”:夜空中的月光下,露水滴落,形成美丽的意象。
- “利觜迎人著不得”:形容蚊子试图叮咬但未能如愿。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声如雷”比喻蚊子的嘈杂声。
- 拟人:让蚊子的行为富有情感,如“迎人”。
- 对仗:如“嘈然歘起”与“殷殷若自”。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夏夜的蚊虫声响,表现了孤独、无奈和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蚊”:象征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
- “月”:象征宁静与美好。
- “兰堂”:代表诗人内心的清雅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夜晚是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诗人用什么来形容蚊子的声音? A. 像风
B. 像雷
C. 像雨
D. 像鸟 -
诗中提到的“我躯七尺尔如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信
B. 孤独
C. 快乐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禹锡的《聚蚊谣》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描绘细腻的生活场景,而后者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自然景色的融合。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