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
时间: 2025-01-26 07:14: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
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
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
水通山寺笙歌去,骑过虹桥剑戟随。
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
白话文翻译:
白舍人曹长给我寄来了新诗,里面提到游宴的盛况,我因此戏谑地回应他。
苏州刺史向来擅长作诗,西掖的官员今天来替代左司。
城门在二月时开放,五千士兵引领着旗帜。
水流向山寺,笙歌声远去,骑兵经过虹桥,剑戟随行。
如果要和吴王比拼诗词,不如说是缺少了西施的美丽。
注释:
- 白舍人:指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 苏州刺史:指被任命为苏州地区的官员,负责地方治理。
- 西掖:古代宫廷内的一个部门,负责宫中事务。
- 二八城门:城门开放的时节,暗指春天。
- 五千兵马:描绘盛大的场面,显示出军队的威武。
- 笙歌:笙是一种传统乐器,歌声则是音乐的代表。
- 虹桥:传说中的桥,象征美丽和神秘。
- 吴王:指吴王夫差,以其美丽而著称的西施是吴国的美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泰和,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洒脱,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作品多展现对人生的思考与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因曹长寄来的新诗而作,体现了当时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气,文人聚会、游宴盛行,诗词成为社交的重要方式。
诗歌鉴赏:
《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通过描绘盛大的宴会场面,展现了唐代文人生活的繁华和诗歌交流的雅趣。诗开篇即提到“白舍人”寄送新诗,这里不仅是对曹长的友好回应,也体现了文人之间的情谊。接着,诗中描绘了苏州刺史的才华,表现了对地方官员的赞赏。
“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热闹的场景,暗示着当时的政治气象和社会繁荣。接下来的“水通山寺笙歌去,骑过虹桥剑戟随。”则通过音乐和武器的意象,表现出诗意的流动与历史的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句“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则将诗的主题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诗词固然重要,但美的存在才是最终的追求。西施是美的象征,暗示着诗歌与人生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提到曹长寄来的新诗,开启了诗歌的交流。
- 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提到宴会的盛况,回应曹长的诗。
- 苏州刺史例能诗,:赞扬苏州刺史擅长作诗。
- 西掖今来替左司。:指西掖的官员来替代左司,体现官场的变动。
- 二八城门开道路,:描绘春天来临,城门开放的场景。
- 五千兵马引旌旗。:展现了盛大的场面,强调军队的威武。
- 水通山寺笙歌去,:音乐与自然相融合,传达诗意。
- 骑过虹桥剑戟随。:骑兵经过,剑戟随行,象征力量。
- 若共吴王斗百草,:提到吴王,暗示诗歌的竞争。
- 不如应是欠西施。:最终回归到美的追求,强调内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水通山寺笙歌去,骑过虹桥剑戟随。”,展现了对称的美感。
- 夸张:如“五千兵马”,强调了场面的壮观。
- 比喻:将西施比作美的象征,突出了诗歌与美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游宴的盛况和对诗歌的讨论,表达了对美与诗的追求,以及对友谊和文人生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新的开始和生机。
- 军队:象征力量和权威。
- 笙歌:象征艺术和文化的繁荣。
- 西施:象征美丽和理想。
文化内涵:
诗中涉及的意象,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舍人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白居易
- B. 杜甫
- C. 李白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西施”象征什么?
- A. 智慧
- B. 美丽
- C. 财富
答案:B
-
“五千兵马引旌旗”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文人风采
- B. 军事威武
- C. 自然风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的《陋室铭》与此诗均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陋室铭》更多地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简朴,而《白舍人曹长寄新诗》则更多地描绘了外部的繁华与文人之间的互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