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
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
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
白话文翻译
在秋日的阳光下,我漫步于鸿举法师的寺院,想要送别朋友回江陵。
长廊处的画面如同一幅幅画卷,我在幽静的小道上寻觅僧人。
小池塘清澈,白鹤飞翔,显得格外宁静;古老的树木中,蝉声轻轻响起,透出秋天的气息。
客人来到,茶烟袅袅升起,鸟儿归巢,讲座也结束了。
我举杯相送,明日就要离去,彼此遥望,水面悠悠。
注释
字词注释
- 画长廊:长廊上有绘画装饰。
- 寻僧:寻找僧人。
- 小池:小水池。
- 兼鹤:同时有白鹤。
- 净:清澈、宁静。
- 古木:古老的树木。
- 带:伴随、带有。
- 蝉秋:蝉鸣声和秋天的意象相关。
- 茶烟:茶水升起的烟雾。
- 禽归:鸟类归巢。
- 讲席:讲座结束后。
- 浮杯:举杯畅饮。
- 相望:互相眺望。
- 水悠悠:水面辽阔、缓慢流动。
典故解析
“鸿举法师”可能指代一位名叫鸿举的高僧,是当时佛教文化的代表。诗中所描绘的寺院、茶烟、白鹤等意象,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梦得,号醉吟先生,湖南人。他是“元和十大家”之一,擅长诗、文,尤其以诗歌和散文闻名。刘禹锡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幽默、机智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佛教文化的欣赏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寺院环境的描绘,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歌鉴赏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是一首融合了自然美和人文情感的诗,刘禹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寺院景色,诗中通过“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展现了诗人对于静谧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即以“画长廊”引入,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也暗含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用“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描绘出一幅秋日水墨画,白鹤的清雅与古木的苍劲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接着“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一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茶烟升起,象征着温馨的交谈与友谊,而鸟儿归巢则寓意着归属与宁静。
最后两句“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在送别的时刻,诗人举杯相送,既表现了惜别之情,也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不舍。水的悠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际关系的绵长,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思。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友谊、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看画长廊遍:在寺院的长廊中观看到处的画作。
- 寻僧一径幽:在幽静的小路上寻找僧人。
- 小池兼鹤净:小池水清澈,白鹤在旁飞舞。
- 古木带蝉秋:古老的树木伴随着秋日的蝉鸣。
- 客至茶烟起:客人到来,茶香四溢。
- 禽归讲席收:鸟鸣归巢,讲座也随之结束。
- 浮杯明日去:举杯共饮,明天就要离去。
- 相望水悠悠:彼此相望,水面悠然流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院景象比作画卷,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如“禽归”,赋予鸟类以人的行为,增加生动感。
- 对仗:如“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与送别时的感伤,同时也反映了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廊:象征文化的积累与交流。
- 小池:象征宁静与清澈。
- 白鹤:象征高洁与灵性。
- 古木:象征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
- 茶烟:象征温暖的人际关系与交流。
- 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悠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看画长廊遍”主要描绘了什么?
A. 风景优美的山川
B. 寺院的艺术氛围
C. 战争的惨烈 -
“浮杯明日去”中的“浮杯”意为?
A. 忘记
B. 举杯畅饮
C. 泡茶 -
诗人所描绘的环境主要是?
A. 城市街道
B. 寺院与自然
C. 战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比较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但刘禹锡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美妙之处。